分類
影展

記錄金門種種37年 董振良獲邀參與桃園電影節

金門縣籍導演董振良自1986年持續記錄金門種種至今37年,他說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本來就是最熟悉,長年來都是以最克難的方式來拍片,其實生理和心理並不覺得苦,從小幫家裡農耕訓練出來吃苦耐勞,自小就愛上電影的熱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不會覺得苦。非科班出身的他,退伍後在台北擔任攝影助理,25歲買了1台VHS攝影機就拍起片來,開啟自學不斷拍片生涯。今年獲邀參與桃園電影節,董振良覺得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他坦言10多年未在公開場合放映自己的作品,拍了新片,頂多在自己位於碧潭對岸灣潭的個人空間「導演的夢工寮」放映給喜好的人看。近5年他與「104高年級」合作課程,帶著學員爬和美山、親自下廚做午餐,再看片並座談,送學員坐上人力擺渡,一日的豐盛之旅。

董振良回憶拍第一部影片《以前到現在》,根本也沒花到什麼錢,耗的是時間。拍片的動機是因父親一場生病後送到台灣,軍管時期的申請軍機困難重重,為哥哥辦理出入境證的一段心情,他找來弟弟入鏡演他自己,片子就談及金門的醫療和交通問題。

而最新作品《N不O》是一部沒有砲火的戰爭影片,在「NO」之中插入一個「不」,強化拒絕戰爭的立場。董振良藉金門學子追懷古戰場的情景,來映照家鄉父老的戰地創傷經驗。

去年,董振良把自己過去的品《單打雙不打》和《X島嶼之兩門相望》等片,無償的送給金門全縣26所學校做為本土教材使用,幾所學校校長的印象均肯定認同,金寧國民中小學校長宋文法大力支持,允諾答應全校300多位學生支援協助拍片《N不O》,也僅下午短短的兩堂課在二個小時內就要拍完,時間真的很趕,完全不能有NG的機會,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董振良以行為藝術紀錄實驗性的拍攝手法,邀請全校三百多名學生躺在古寧頭戰場上,模擬古戰場遍地死亡之殘酷;學生要在田地裡一躺十幾分鐘一個鏡頭到底,他覺得這種壯觀的場面是很有影像張力的,這種電影語法是值得大家的靜思感受觀看的電影創作。

董振良的很多片子都是募款拍成,此次新片《N不O》也是透過網路臉書一個月內籌得二十幾萬元拍攝而成,劇組工作人員六人只是象徵性的包一個紅包,所有參與學生都沒有酬勞,一周內拍攝完成;後製剪接到完成片,到轉DCP和文宣海報設計跑印刷廠、宣傳全部一人包在自己身上搞定。

2003年桃園電影節,董振良提供拍攝影片有:《 焦點影人∥金門戰不戰》:董振良是一位來自金門古崗的著名導演,1989年與朋友共同創立了螢火蟲映像體,開始記錄金門的學運歷程。他的拍攝風格深受金門歷史背景的影響,以紀錄片反映人民的心聲,將金門的聲音傳遞出去,成為一代人的見證。

《#單打雙不打》:
1958年8月23日,這一天改變了金門人的命運。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數百門大砲對準金門,三萬發砲彈降落在這個小島上。爾後的二十年間,砲火從未停歇。該片以虛實交錯的手法,講述戒嚴時期的金門,戰火造成人民痛苦,砲孔深深地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X島嶼之兩門相望 》:
金門與廈門,相距僅2000公尺,卻因政治原因而相隔兩天的路程。該片透過描述廈門新娘洪美瑜的思鄉情緒,描寫了當時社會因政策造成的荒謬別離。導演巧妙地揉合了金門在地情感與「家庭」,透過精湛的藝術手法,鋪敘了新移民家庭的悲歡,並以此暗喻兩岸的政治狀態。

《#穿上脫下》:
戰爭與金門,對這些初來乍到的阿兵哥們意味著什麼?片中主角小葉,就像許多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對金門懷著複雜的感慨。對金門戰地遺跡情有獨鍾的他總在休假日拿著相機遊繞金門,拍下一張又一張的照片。該片透過年輕人的視角,重新定義了金門的意義,帶領觀眾在金門的遺跡中尋找過去與記憶。

《#閩戰之歌》:
解除戒嚴後的金門,傳統與現代並存,顯得尤為鮮明。彼時緊張的兩岸關係下,愛國歌曲的樂聲相互較勁;反觀歷經時代洪流下的現今,氣勢磅礡的旋律卻僅能奏出「現在進行式」的殘音。該片以兩岸愛國歌曲作為穿插以取代對白,帶出今日的慌亂和疏於管理的戰地遺跡,呈現文化凋零而發出瘖啞之聲。

《#N不O》:
金門,這個小島在短短半世紀內經歷了多次戰役。島上的百姓支援著國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該片以實驗性的紀錄片手法,融合行為藝術,跳脫劇情窠臼,重新塑造戰爭的影像,是一部沒有砲火的戰爭影片,但同時是一部富有深意的藝術作品。它記錄了金門人的戰地創傷經驗,也緬懷了那些為島嶼付出生命和血淚的人們。

原文出處 金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