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英文受到網絡科技的五大改變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日常所用的語文,其實一直有變。在香港的學校,學生很多時依然在學習電子時代之前的英文。可是,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 Vaclav Brezina 近日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在網絡世代下,英國人的日常英語,出現了五個明顯轉變。

Brezina 認為,隨著科技演變,例如手機和電子助手誕生,令人與人的溝通變得更快捷容易,網絡世界亦革新了人們吸收資訊的模式,自然會影響日常語言。於是,他的研究團隊透過全國語文資料庫「British National Corpus 2014」,分析超過 100 萬字樣本,了解人們的英語使用習慣,再比對 1994 年的情況。團隊開發出一個名為「#LancsBox」的研究軟件,可以尋找、比對一些字詞,在不同文本和體裁(genres)之中所出現的次數,從而找出一些語言使用的模式和趨勢。

研究團隊得出以下結論:
1. 英式英文變得愈來愈非正式(informal)

在博客和社交媒體等網絡空間,我們能想像到人們寫作風格會比較隨意。但踏入網絡世代,由小說到新聞報紙,再到政治演講以至學術寫作,人們的寫法都變得愈來愈非正式。Brezina 以一篇宗教學術論文為例,讀者可能會發現文句之中夾雜縮讀字(contractions),比方說「isn’t」和「you’re」。另外,第一和第二人稱在學術寫作也變得更常用,這是前網絡世代甚少見到的。

2. 愈來愈少人用正統稱謂
相對 20 年前,英國人現在更常以名來稱呼對方,而非嚴肅地以姓氏(surname)加上先生或女士作開頭。根據資料庫統計,「Mr.」和「Mrs.」的出現次數,過去 20 年間分別減少 30% 和 56%。夫人一詞的使用量急劇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更多人以「女士」(Ms.)來代替。可是,所有稱謂語加起來,整體使用量依然大跌 33%。

3. 網絡用語(elanguage)出現
互聯網不單改變我們的語文方式,同時會產生新的網絡用字。Brezina 列舉的例子有「app」、「blog」、「congrats」、「email」、「Facebook」、「Fitbit」和「website」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字首語(acronyms)誕生,例如「lol」、「omg」和「tbh」等。他以「app」為例子,這個字源於 1990 年代初,但在 1994 年時,出現次數寥寥可數,人們更多用「software」一字。20 年後,「software」急跌 49%。現時平均每 100 萬個英文字,就會出現 41 個「app」字。

4. 向情態助動詞(modals)說再見
情態助動詞可以用來表達可能、意願、必要,讓人掌握語意,但在網絡世代下已愈來愈少出現。過去 20 年,「must」、「may」和「shall」的出現次數分別銳減 42%、41% 和 61%。Brezina 認為,這是英式英語日漸非正式化所致。他補充指,其實在 20 世紀初,情態助動詞的整體出現次數已經慢慢下降,趨勢持續的話,到 2050 年可能就會被淘汰。但也要留意,語文改變甚少依循一套線性規律。

5. 標點符號
最後一項改變是標點符號的使用方式。標點符號可以告訴讀者一句句子有多長,想帶出怎樣的訊息,以及用甚麼語氣,是陳述、問句,抑或是感嘆。整體來說,大部分標點符號都出現多了,升幅最大是感嘆號(103%)和問號(64%),反映人們的語言愈來愈互動和情感豐富。唯一出現次數下降的是分號(-5%),因為正規寫作才更常用到。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