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早上起床後,通常都會去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對日本人來說,相當難以想像。不過在2019年後,「台灣式早餐店」卻在東京愈來愈多,也開始進入日本人的生活,這些台式早餐店歷經了什麼樣的甘苦?又有什麼樣的感觸?請聽他們娓娓道來。
東京的台灣早餐店人龍
2021年11月上旬某日上午9時左右,位於JR五反田站附近巷弄裡的一家小店前,門口聚集許多人,魚貫地取著號碼牌,等待叫號。乍看之下以為是哪間西洋式早餐館,但店內所販賣的,卻是標榜著「純正台灣式」的鹹豆漿、燒餅油條、台式飯糰等早點。
不僅是只有這家名為「東京豆漿生活」的台灣風早餐店,現在幾乎東京都內的台灣風早餐店,都受到青睞。這幾年台式早餐成為一股新風潮,包括東京、名古屋及大阪等都市,陸續都有新店開張。
「疫情是最大的因素」台灣觀光局東京事務所鄭憶萍所長對此現場下了註解。「近幾年來喜愛台灣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前往台灣觀光時大多會體驗台式早餐。」鄭所長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日本人無法前往台灣,旅日的台灣人也暫時無法返鄉,這樣的狀況下台灣料理受到日本人的喜愛,台式早餐店自然就應運而生。」
筆者觀察,疫情爆發後,日本反而掀起一股台灣風,除了從2018年開始的珍珠奶茶外,台灣雞排、台灣風蛋糕(台湾カステラ)、甚至滷肉飯等,都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而且不只是一般店家,就連超市及便利商店都參戰,甚至在東京車站都可以輕易買到台灣鳳梨酥。在日本更出現台灣失落症(台湾ロス)一詞。
疫情下早餐外食機會多
屬於台灣庶民文化之一的台式早餐,就是在這股風潮之中受到重視。然而,日本人飲食習慣與台灣不同,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早餐專門店,在日本卻少之又少。原因在於,日本人幾乎不太在外頭吃早餐,大多會在家裡用完餐後再出門。
這也是為何許多台灣人在日本開台灣料理店,但過去台式早餐店卻鮮少的主因。2019年開業,在東京大田區雜色經營台式早餐店「喜喜豆漿」的老闆野崎文章先生便認為,2020年後雖然因疫情影響,台灣料理店的確增加不少,但因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模式固定,所以台式早餐店並沒有增加那麼多。
野崎過去因工作長期派駐台灣,對於台灣的庶民生活有深入了解。野崎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雖影響到夜間飲食業,但卻讓民眾改為早上與中午外出用餐,剛好台式早餐可以提供一個用餐時段,也讓不少日本人選擇嚐鮮,增加了台式早餐的商機。
台式肉鬆麵包亮相東京
台式早餐受惠於疫情影響,獲得一定的關注,但這類台式早餐店卻主要集中在鹹豆漿、燒餅油條、饅頭夾蛋、蛋餅、飯糰或是麵線等。反而在台灣相當常見的三明治、台式漢堡等食物就相當少見,關於這個現象,在品川區荏原町販賣台式早餐麵包的游政豪,有相當切身的經驗及觀察。
游政豪分析,日本人基本上不太願意嘗試不熟悉的食物,雖然去過台灣的日本人不在少數,但日本人的旅遊習慣是看著旅遊書籍按圖索驥是,大部分的旅遊資訊所介紹的台式早餐店主要以豆漿、燒餅油條為主時,這就成了日本人的既定印象。
「至於台式三明治或是漢堡,對日本人而言,跟麥當勞、摩斯漢堡甚至於便利商店所販賣的商品,沒有太大差別時,就不太可能與台灣做連結了。」游政豪經營的阿美麵包(阿美パン),店內販賣肉鬆麵包、奶酥麵包、蔥麵包等台灣人所熟悉的口味,但他的店內販賣更多日本口味麵包以及法國麵包等等。
營業利益的現實,讓游政豪必須要妥協,目前在他的店內所販售的麵包,日台口味的麵包比例為3:1。但剛開店時,比例則是更懸殊的5:1,光是推銷肉鬆麵包,就讓他苦戰許久,一開始除了台灣人來光顧之外,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仍然是以自己所熟悉的麵包種類為主。
游政豪花了相當久時間,才讓常客願意嘗試台式麵包。未來在持續挑戰下,游政豪期盼有朝一日,台日麵包比例能夠達到1:1。
日本女性成為消費主力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台式早餐店店主們必須面對的難題,目前在東京的幾家台式早餐店,女性顧客佔了7成以上。主因是日本社會結構中,男性平日都要上班,不太可能花時間去早餐店悠閒用餐。
加上顧客主要還是日本人為主,店家必須配合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日本的台式早餐店不像台灣早餐店,一大清早5、6點即開始營業,還是都會在8、9點之後才開門,營業至下午2、3點才休息,以增加午餐的用餐客人,並提供滷肉飯、爌肉飯甚至於肉圓等台式餐點。
位於神保町的「台灣豆乳大王」,經理阿久津Ayumi便表示,店周邊環境大多是辦公大樓以及出版社。除了盡可能地符合上班族需求,調整營業時間以午餐為主之外,在東京疫情減緩後,更打算延長營業時間到晚上。
喜喜豆漿的老闆野崎先生,本身就經營連鎖餐飲,加上自己非常喜愛台灣,除了豆漿店,他也在蒲田開了一家台式居酒屋「美美小吃」,販賣雞排、滷味等台式餐點。
即便現在是台灣風潮當紅,台式早餐的發展仍有相當的侷限性,也讓這些經營者不得不另外找出路,以增加更多商機。此外,也有將台灣食物精緻化,希望能夠引領潮流。目前以外送為主的Japan Baoger,就努力推廣台灣傳統美食「割包」。
Japan Baoger的代表劉諮璘便認為,大家所習慣的割包,在日本的中華街算是相當常見,但因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消費時段跟台灣不同,主要是夜間甚至宵夜,而且客源大多是年輕族群。劉諮璘曾投身日本外食業,後來自行創業時,便將割包定位成「台灣漢堡」,因此內容物除了傳統的控肉之外,還增加了鹹酥雞、臺式燒烤等口味,吸引喜愛嚐鮮的年輕人。
不過傳統豆漿店的客源分佈則更加廣泛。有趣的是,鹹豆漿店大多是日本人所經營,這些熱愛台灣的店主,主要還是因自己喜歡台灣,而欲分享自身的台灣飲食經驗。倒是像台式早餐麵包、台灣割包等,對日本人較為特殊的台式早餐,反而都是旅日台灣人經營。
至於台灣人常見的清粥小菜,則又是更深層的文化挑戰。清粥對日本人而言,是生病時才會在家烹調給病人吃的食物。因此,早餐種類的侷限性,就成了台式早餐想要在日本發展的一大阻礙,即便在這幾年日本陸續出現了不少台式早餐店,但未來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即便如此,未來台式早餐的發展,不少經營者都表示樂觀,喜喜豆漿的野崎先生便表示,他的顧客有不少是住在附近的民眾,一開始並不知道他的早餐店是賣什麼,只因為看到外頭排隊而好奇地詢問,沒想到就此成為常連客,阿美麵包的游政豪也有相同經歷,逐漸有越來越多的當地顧客會跟他購買台式麵包。
近年來日本結婚率越來越低,根據日本政府統計,2019年的結婚率只有1970年的一半,這代表著日本單身族群逐年增長,外食人口也將越來越多,未來飲食習慣的改變,或許將帶來日本早餐的革命。台式早餐店開始有在地化傾向,有朝一日,或許台式早餐店將會內化成日本社會的新文化。
原文出處 nipp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