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香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談到香港戰爭史,民間會更多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華洋軍民齊心抗日的故事,每年和平紀念日和香港重光日,都會有市民發起活動悼念護港烈士。在此之前,香港其實也經歷過很多場難關。上世紀 10 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港雖然沒有直接被襲擊,但就有軍民參與戰事。

1914 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把矛頭直指塞爾維亞,並向對方宣戰,最終在民族主義情緒氾濫以及同盟制度牽扯下,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主要列強的世界大戰,造成大約 2,000 萬人死亡,2,100 萬人受傷,難民數字和經濟損失更加不計其數。當時的戰事雖然集中於歐洲大陸,但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以及德奧領導的同盟國,在亞洲和非洲殖民地亦展開連場激戰,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自然不例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鄺智文在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整理了香港一戰史。1914 年,英國在中華地區擁有香港和山東威海衛兩個主要據點,當中香港是英國在該區最重要的商貿港,亦是皇家海軍的前進作戰基地,設有遠東地區最大型的乾塢,可修補大型戰艦。可是在一戰爆發前,香港又一次經歷鼠疫大爆發,兩星期間死了超過 1,300 人(當時人口只有 46 萬);加上早在 1904 年日俄戰爭後,英國抽調了不少兵力到北海,港英政府未及準備佈防。

當時香港總督是梅含理,曾任香港警察隊長,參與過新界六日戰,對軍事有認識。可是香港只有三個步兵營(約 4,000 人)、數座沿海砲台和一支由數艘驅逐艦和潛艇組成的小型區艦隊;英國亦在南中國派駐了行速緩慢的前無畏艦 HMS Triumph,另有兩艘裝甲巡洋艦和輕巡洋艦。相較之下,德國東亞分艦隊有多達兩艘裝甲巡洋艦和三艘輕巡洋艦,每一艘的火力和速度都遠勝英國的艦隊。英國也只好徵用香港船塢,臨時改裝三艘商輪做戰船,同時又抽調步兵到船上作戰。

英國駐軍十分擔憂香港會受襲,特別是德國東亞分艦隊一度駛離膠州灣,英國情報單位也不知其去向;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8 月時港島東的守軍因為溝通問題,不慎誤轟日本貨輪「四國丸」號(Shikoku Maru),擊殺了一名水手。除了德軍,港英政府亦要提防香港的印度民族主義者,在德國支持下策動叛亂。同時,焦慮情緒在社會之間蔓延,過去很多中國人因為逃離戰火跑到香港。他們眼見一戰爆發,英國又是參戰國,於是短短數個星期之間,又有多達 6 萬人遷出香港。

不過,上述憂慮最終都沒有實現。8 月 23 日,英國的盟友日本亦向德國宣戰。日本海軍控制了東亞水域的重要航道,大大減輕英軍的海上防衛壓力,令英軍可以反守為攻,揮師包圍青島。另一方面,雖然英屬新加坡印度士兵在 1915 年譁變,但在香港的印度警察和士兵未有受事件影響,香港因此得以相對平靜地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香港成為協約國成員的重要補給港,戰後英國也更重視香港的戰略價值。

在戰爭初期,英國只行募兵制,香港的英籍居民多以商人、專業人士和公務員為主,對投軍反應冷淡,直到 1915 年只有 47 人自願服役。不過,到 1917 年,英國改行徵兵制,強制成年健全男子參軍。整場一戰間大約有 75 名香港英籍居民戰死;同時,有大約 535 名香港華人死於戰爭當中。有數以千計的本地華工加入中國勞工旅,成為英國的後勤兵,他們多前赴中東戰場,約有 384 人因疾病和意外而死;另外有超過 100 名華人水手隨英軍出征而喪生。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