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1 月 23 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手稿在法國拍賣,並以 1,170 萬歐元成交,有傳買家是香港富商李嘉誠。這一份長達 54 頁的手稿,由愛因斯坦與一位瑞士機電工程師貝索(Michele Besso)共同撰寫,並由後者保管。今天,愛因斯坦已是史上最知名的科學家,其畢生摯友貝索的故事,卻似乎被世人遺忘。
貝索在 1873 年於瑞士蘇黎世出生,父母是意大利猶太人,他雖然比愛因斯坦年長 6 年,但兩人關係十分要好。根據法國科學史家伯勒高(Christian Bracco)的考究,1895 年貝索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之後一直待在當地,而愛因斯坦則在 1896 年才入學,兩人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伯勒高指出,1896 年到 1901 年是愛因斯坦的米蘭時期,是其科學觀發展的關鍵階段。當時他父親在北意進行電機工作,他自己則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讀書,故此經常要往返兩地。
1899 年到 1901 年間,貝索在米蘭定居,與愛因斯坦經常碰面,加上雙方家人在電機業界也有很多共同朋友,因而發展出非常深厚的友誼。1902 年,愛因斯坦成功在伯恩的瑞士專利局找到一份差事,負責電磁發明的技術鑑定工作。1904 年,貝索亦加入專利局,兩人見面時間就更加多。依據兩人之間的書信,他們每天下班後會一起散步回家,途中討論科學問題,而且總是談得十分入神,把日常生活的煩惱都忘卻。
由於二人的學術興趣相近,貝索是少數能令愛因斯坦放心自在,進行深入討論的人。貝索向愛因斯坦介紹奧地利物理學家兼哲學家馬赫(Ernst Mach)的作品,顛覆他的物理世界觀,也成就了 1905 年「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提出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二人亦會在散步時,以及後來的書信中探討很多愛因斯坦學術生涯的關鍵理念,例如「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宇宙學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和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等。
當然,在他們的書信中也會看到愛因斯坦平凡人的一面,例如會提及與兒子行山的趣事,又會取笑柏林的舊同事;有時候他會向貝索發牢騷,譬如抱怨國際聯盟的會議悶得令人發慌,在美國的巡迴演講又讓他看起來像展品一樣。愛因斯坦亦很會自嘲,由他自己的性格、名聲、猶太人的身份,再到量子物理學研究皆挖苦一番,還會慨嘆自己早已青春不再。當愛因斯坦的第一段婚姻結束,以及與兒子分離後,亦透過書信向貝索訴苦。
愛因斯坦不少傳世經典,例如關於「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文章,亦有公開鳴謝貝索,有時候貝索更加是文章的合撰人。貝索在 1955 年 3 月 15 日,比愛因斯坦稍早一步離開塵世。愛因斯坦在悼念摯友時,留下一句名言:
現在,他比我稍早離開了這奇異的世界。這不代表甚麼。像我們這些信仰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差異,僅是一種堅固持久的幻覺。
Now he has departed from this strange world a little ahead of me. That means nothing. People like us, who believe in physics, know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s only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而在一個多月後,4 月 18 日,愛因斯坦亦因病離世,結束其傳奇一生。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