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戲劇是創作,原本就是虛構的。但虛構的內容如果違反大眾的常識,就需要一個能說服大眾的解釋,否則觀眾因為無法接受而拒看也是合理的。(所謂的解釋,只要說明如此虛構的原因,可以是基於戲劇效果、敘述需要或個人理念等等)
茶金事件至今,製作單位的解釋並不合理,態度也不誠懇,顯然未說服觀眾。作者之一的回應暗示責任不在他,但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不清不楚,似乎背後有個不能說的秘密。其他相關人等又神神秘秘,躲躲藏藏,不肯坦然以告,直接說明,更加深觀眾的疑惑。
劇中四萬換一元事件,明明是眾人熟知的事,為什麼要拍成和大家的記憶與文獻記錄相反?冒這個險的代價很高,動機和目的是什麼?有文學的理由嗎?戲劇的需要嗎?有政治的考量嗎?或者只是某些人的個人理念?
大眾會根劇製作單位提出的理由決定是否接受?是否喜歡?是否接著看?
簡單的問:到底是「什麼人」基於「什麼理由」決定拍成這樣?我們還等著聽解釋。
接下來還有兩個旁開的問題:
1、除了四萬換一元之外,劇中因否還有其他違反常識和記憶的內容?(如白色恐怖,或者往後的台美關係)
2、公視不能閉眼捂耳,不聞不問,坦蕩面對,坦白說明才是上策。
公視有更嚴重問題或許茶金只是冰山一角微露徵狀而已
原文出處 林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