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走過二十世紀80年代成長過程的我來說,能夠看到一位代表香港輝煌時期的人物‧梅艷芳的傳記電影是又驚又喜的…。
這位幾乎統治香港二十世紀末,從70年代末期至二千年初期這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演藝明星,她短暫且傳奇一生,在今天來看,卻正是香港僅剩的繁華年代縮影,而她的殞落,也幾乎與香港從繁華走向沒落宿命的寫照,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來更是令人噓唏不已。
拍攝一部傳記電影其實是非常不容易,因為要忠實還原主人翁的生平、性格與經歷的事件是非常困難的,而難上加難的是,要還原那個時代的環境氛圍與場景更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梅艷芳》這部電影在眾多香港曾經拍過的傳記電影如:《五億探長雷洛傳》、《跛豪》等電影的比較下,顯得平實真誠許多,但是就一部傳記港片來說,就稍微顯得直線呆板了些。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不算是拍攝非常精彩的傳記電影,可是單就以梅艷芳這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藝人為主題,她在我們那個世代共同的記憶中,所做過的努力與代表性,就遠遠足夠架起這一整部電影所需要帶來的感動。
這部電影雖然只做到盡量忠實呈現"梅姐"的一生,但那也已經夠讓所有認識她的舊粉絲與不認識她的的新世代觀眾在這137分鐘的電影中,回味與認識她那個時代中的"職人精神"。
對我來說,我衷心的認為這部電影應該至少要有3個小時,除了回味梅艷芳在香港演藝圈的貢獻與代表性,更是讓我們能夠藉由這部電影"紀念"香港逝去而永遠無法返回的往日風華。
這部電影中,我個人覺得最為成功的地方,應屬選角這個部份,尤其是擔任飾演梅艷芳的新人王丹妮,她本人比梅艷芳漂亮,原本我非常擔心那種過度美化的主角,可能搞砸一個傳記人物的真實感!可是,王丹妮的神態,與某些角度,真的非常像梅艷芳,電影中有好幾幕逆光側寫梅艷芳的舞台身影,與生活中與其他角色互動時說話的嘴角、眼神,真的猶如梅艷芳附身般的真實,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可見在角色描寫時,王丹妮有多努力與背後表演指導們有多用心引導了,而當主角演員在鏡頭前已經成功掌握到主人翁的特質時,其他資深演員的幫襯下,整部影片的人物,就很自然地具有說服力的撐起整部電影,跟著王丹妮飾演的梅艷芳,帶出哥哥張國榮(劉俊謙 飾)、亦師亦友的服裝設計師Eddie哥(古天樂 飾),甚至草蜢成員(李任燊、柯煒林 飾)與大導演關錦鵬(黃進 飾)、日本藝人後藤夕暉[應該是近藤真彥才對](中島步 飾)、知名製作人何冠昌(李子雄 飾)等人的出現,都一點一滴的帶出我們對於那個時期的記憶。
那個混亂繁華卻又夢幻的東方之珠。在黑暗的電影院中跟著劇情的推演,依稀的聽到帶著廣東口音的觀眾們跟著輕聲啜泣…「荔園ㄟ…」、「紅磡…」,我們看著梅艷芳跟著姊姊從歌廳跑場穿過街道與大排檔,印記的不只是梅艷芳走過的人生,而是對香港那熟悉卻又逐漸模糊的印象。
這部電影,單純的作為記錄梅艷芳一生的傳記電影其實有點可惜,因為這個"香港女兒"所代表的是出身底層,卻以驚人的生命力奮鬥,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
這樣一位女性,其實可以讓這一部傳記電影成為香港"女性電影"的代表作之一,而梅艷芳在站上演藝圈王者地位後,更在許多社會事件與公眾事務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指標性圖騰。
電影中,雖然講述了梅艷芳對於擁有感情與健全家庭生活的執念,但是卻著墨不多,我不理解是因為篇幅關係嗎?或是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避諱,電影中將真實世界梅艷芳那一段與日本知名藝人近藤真彥的感情,給嚴重縮水了。
我印象中,記得當年近藤真彥與中森明菜,是日本演藝圈的金童玉女組合,幾乎所有的電影、歌唱圈都是圍繞在他們兩人身上,梅艷芳這個外國人卻以第三者的形象,出現在日本的媒體中,逼得近藤真彥的經紀公司,非要拿出最嚴苛的手段來斬斷這個"緋聞"。
當時,雖然梅艷芳才剛剛開始紅,無法與近藤真彥與中森明菜的影響力比較,但是明星的公眾人物形象,卻是在他們的事業與生活中,帶來近乎毀滅的影響,單就這個事件,就足以讓這個社會,好好去討論與反省我們對於所謂"公眾價值觀"與"私人利益"的權衡。
回想看看,在東方世界的演藝、公眾圈中,有多少人與事,因為這樣而走向悲劇的結果,難道演藝人員、公眾人物就只能活在公眾認為的價值觀下,而必須犧牲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嗎?
許多人,都可以很輕鬆地說著,當你成為公眾人物,享受或是擁有更多特權時,本來就該做一定程度的犧牲,但是不管你的性別、身分與成就,最根本的,我們對於任何人,身為人的基本寬容與尊重,似乎都還遠遠不及我們放在嘴上的所謂"公義與公益"。
試想…一個看盡社會功利冷暖的小女孩,從事著社會最底層,那種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小歌女生活,在她站上光鮮亮麗明星光環的頂端,除了只能唏噓感嘆自己那一點點傳統女性追求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艱難外,卻無法掙脫千百年來,女人在性別壓迫下一點點的喘息空間。
父權主義的壓迫,至今都還只能是停留在學術領域的"專有名詞"當唱著"壞女孩"因為傳統的"壞家教"理由被禁播,當光鮮亮麗的"百變梅艷芳"失落的唱著"女人花"埋葬自己的感情時,這個社會依舊在告訴所有的人,不管你是誰,有多少成就,你終究必須活在世俗的禮俗框架底下…。
我們只能在螢幕下為她感到惋惜,而流下的眼淚,似乎不只是為了梅艷芳的境遇,而是為我們都和她一樣,被這個"父權主義"的制約綑綁而難過。
香港這個英屬殖民地的一生,就在梅艷芳的殞落跟著繁華不再,或許這是身為中國人的悲哀,為了政治正確,這部電影將梅艷芳生平中幾件重要的大事給自動消音了。
從小的記憶中,香港的演藝圈是非常的團結,從被殖民時期,猶如丐幫與庶民在黑幫及外人控制下存活,到反抗被控制威脅,想要當家作主的想望,香港的演藝圈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梅艷芳帶領著眾多藝人,站在媒體前面控訴黑幫暴力,對藝人的無法無天(劉嘉玲事件)到六四天安門事件強勢的的表達,對民運人士的支持與中國政府的抗議,這都讓香港成為每年六四的抗議主場。
要說台灣是反共的基地、華人民主的燈塔,那香港絕對是敲破極權鐵幕的那塊門前磚,這也就可以很簡單的理解,為什麼中共會寧願將香港百年的經濟成就丟到海裡,也要將所有香港人,香港的一切符號與聲音給消除了。這部傳記電影少了這些事件,就顯得非常可惜了,但是我完全能同情這部電影製作團隊的心情與壓力,要是這部電影是由台資或是英資支柱拍攝,我想或許會有更好的成就。
我們藉由一部傳記電影中的人來緬懷那一個時代,二十世紀末的許多代表性人物,所帶給我們的是一份反思吧,那些年代是那麼單純,即便你身在社會底層,只要堅持與努力,任何人都有能夠往上爬的機會,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選擇。
這部電影,讓我們透過梅艷芳的世界,與時代想到自己所處的世代與處境,其實台灣也有著相似的江惠、江淑娜姊妹的故事,與梅愛芳、梅艷芳姊妹的故事,不同的是台灣的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雖然跟香港一樣在華人世界中掙扎求生。
但是,這個社會與國家,可以讓任何人有所選擇,也學會尊重彼此與包容不同,我很難過香港不行,而看著梅艷芳最後一場表演跟Eddie哥說:「我真的很捨不得…」,我覺得她不捨的,不只是三十幾年的演藝人生,而是對香港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不捨。
對應著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們,藉由這部電影來表達對香港這塊土地的不捨…因為已經失去,只能緬懷!
藉由《梅艷芳》梅姐的一生,希望點醒所有的港人、華人、世人,香港是個曾經閃耀在太平洋一端的珍珠,上面的人,不僅是謀生存,更是堅持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著…。
或許禁聲,但是,堅持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