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ART

常行深 : 茶的萬物論


為什麼茶葉沒有淘汰,也及茶葉最大的迷思 — 提神。

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咖啡因,在茶裡面的比重非常之微小,只有5%不到。這小小的含量,實在難以得出茶葉就是提神用飲料的結論。

喝茶到底能不能提神?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也是不是。應該要問,我在喝茶之後那個好像清醒的感覺,到底是不是跟提神有關?如果是的話,那為什麼還要有茶這種作物?咖啡的振奮效果不是更強嗎?

這個世界如果要像今天這樣的運轉,茶葉的提神效果根本是可有可無的,那為什麼他還沒被淘汰呢?

根本原因就是,茶葉不是為了提神存在的。

茶葉之所以還能夠在這個高速運作的世界存在而沒有淘汰,是因為他雖然跟咖啡一樣都是作用複雜的神經系統,卻作用不一樣的方式跟位置。

咖啡基本上只能跟大腦這個區域作動,但茶葉不同。

最原始的茶樹種,譬如六龜或泰緬邊境一帶的喬木種,基本上是跟人體全部的神經系統作動。

經過數千年的演化與培育,今天的茶樹種在作動部位上可以細分成不同的小區域了,而非像古老的喬木種那樣一次就動全身。

可以說,不僅僅是腦神經,你的所有神經,包括末梢神經都可以在喝茶的時候進行相關的反應,而一般喝茶喝到開始談論茶氣的,其實就是在描述這個感受而已。

而這種作動的細節,又跟茶葉經歷過的製程有關。製程之完整與否,決定了茶葉內涵物質會怎麼跟神經系統發生作用。這部分涉及到製程的細節跟心法,今天就先略過了,因為再寫下去可以出書。

那接著又會衍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 我要讓我全身的神經系統這樣作動幹嘛呢?我讓大腦瘋狂運轉可以考試一百分就好,為什麼要去管其他神經系統的刺激狀態呢?

因為這是提昇與環境觀察互動的一種捷徑,藉由這樣神經系統的作動,來「好像」開始了有了不太平凡的覺察與感想。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宗教團體一定會跟茶牽扯上關聯,或是為什麼弄茶的人到最後一定要穿的好像剛從山裡面修行完出來一樣。

茶葉的這種效果實在太方便,方便到好像開始喝茶就是開始修行了。

這也是為什麼你很難想像出家人手拿著一杯咖啡誦經了。因為誦經不是靠腦力,是靠全身的感知在進行,才會有那個氛圍和氣質。一碗好茶,正是可以方便進入那種狀態的契機。

可以說,咖啡的存在就是為了入世,而茶,往往是為了出世而生。我們人類無論文明進展發達到何種階段,最後仍不離自然法則的真實。這種真實不存在於文明腦力激盪中的你死我活,而是自身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一體性。

這種一體性的渴望雖然慢慢的模糊不清了,但茶葉之所以還能留存於當代消費市場中的深層原因,無不來自於人性對這種一體性的本能嚮往。

是以,茶性,自然如實爾爾。

原文出處 常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