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3年,耗費1億5千萬的動畫大作《廢棄之城》是知名導演易智言大膽跨域的創作,這部動畫至今除了榮獲第57屆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更參加國際眾多動畫影展及獎項,普遍受到好評。
挾著知名大導演與十數年的琢磨,加上台灣動畫電影從來沒見過的高預算,這部電影是否理所當然的就應該成功,或是能夠刷新台灣動畫製作的高峰呢?帶著期待與忐忑的心情接受了哈拉影城招待的特映場次,易智言導演也於映後做了簡短的心路歷程的說明與介紹,只可惜沒有開放Q&A,所以有很多的問題沒有機會詢問…。
由於個人在動畫製作技術上也還算小有研究,同時也算是個電影系的科班生,所以衷心期待這部作品能夠在故事的敘事手法上與電腦動畫的製作技術上都能看到自從《魔法阿嬤》之後具有時代新意與代表性的表現,畢竟當年的《魔法阿嬤》並不像這部《廢棄之城》獲得金馬獎的肯定是吧…。
這部動畫電影應該算是台灣近十年來最具企圖心的作品,但是這部電影在開始的第一場戲就讓我的高度期待跌落峽谷,91分鐘的影片在開場不到3分鐘就讓我無法專心在看似迷幻的動畫影音中去閱讀故事與感受本片編導想要傳遞給觀眾對於環保與青少年成長。
追求自我價值的用心,其原因是因為整場電影不斷的被一場又一場膚淺又不合理的自述與對白還有那並沒有與時俱進的動畫製作技術給弄得出戲連連,電影的最後看到工作人員名單中有不少認識的朋友,更是給內心帶來不小的衝擊,因為我非常確定的是這些在"業界"打滾多年的朋友們的本事絕對不僅止於此,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也只能在思緒混亂中勉強看過一次的狀況下將我個人看到的問題提出來,我知道應該有不少同行的朋友與學生們在看我沮喪地走出影廳後就等著看我怎麼反應抨擊的來酸這部電影,我知道接下來肯定會得罪人,所以我也必須說這僅是我個人的意見,我還是希望對於台灣動畫與電影抱有期待的觀眾們能夠去看看這部電影,或許單純的故事核心就足以滿足觀眾對於台灣動畫電影的期待,或許只是我個人問題,所以無法忍受這樣的一部作品。
首先,不管是一部實拍電影或是動畫電影,表現形式與技法一直都不是我看一部作品的第一件事情。我相信不管懂不懂電影與動畫的觀眾們大多是想從一部電影中看到一群影視動畫工作者們怎麼用他們的方式來敘述一篇故事,並從故事中得到不管是視聽上的娛樂或是心靈上的滿足,而每年至少看幾百部電影的我,自信還稍微理解不同時期的電影拍攝風格與個時期不同的說故事風貌為何,所以在看到這部動畫電影一開始的說故事方式上居然完全像是二三十年前那種把動畫當作只有小孩子才看的東西來說故事。
讓我懷疑易智言導演是否是完全不懂動畫類故事的發展歷程,或是這部動畫電影故事只是易導的一時失手之作?我還蠻喜歡易導的《行動代號-孫中山》,也認為易導的編導與說故事能力絕非僅止於此,所以我的臆測是,易導可能對於動畫片說故事的方式並不很熟悉,也可能沒有好好的去了解目前台灣動畫技術可以得到怎樣的"完稿度",所以才會讓這部動畫電影感覺是這麼的充滿語焉不詳的"過時感"。
我一直認為台灣本身有太多好的故事題材可以發揮,就如同這部《廢棄之城》,藉由一部動畫片來探討台灣的環保與資源回收的議題,同時也藉由主人翁小樹的經歷與心路歷程來探究青少年尋找自我肯定與價值的磨練與成長,這都是非常好的核心主題,可是這部電影連傳統最保險的三幕戲手法都忘了拿出來利用,從一開始的主角小樹與奇幻角色阿袋(台灣味的紅白垃圾袋)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面就不斷的塞給觀眾大量的解釋性口白。
更在角色之間相互搭不到一起的對話與口語性格上缺乏辨識性的特色建立,讓影片一開始就無法藉由角色人際關係的發展而帶領觀眾去體驗這一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旅程,當主角們缺乏帶領觀眾捲入事件與環境所帶來的危機感時,影片中主人翁所遭遇與經歷的事情對觀眾就顯得毫無意義,自然觀眾就不能將主角們內心的掙扎投射在自己的心中,那影片中就算有再大的事件,觀眾們肯定就是無感,至少我是這樣的。
在故事與情節橋段的發展中,除了角色的個性並沒有在口語對話中將各別差異塑造出來外,幾場主要的動作場面卻有著很明顯的好萊塢動畫片的影子。我並不反對借鏡已經成功的作品橋段與表現手法,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提出稍微不一樣或是更好的呈現方式,那很快的觀眾們就會在腦海裡搜尋過往的觀影經驗並在比較之下就減損這部影片的原創感與可看性。
而在動畫製作的部份,這部電影的動畫整體質感完全到不了近幾年國際間動畫電影的水準,甚至就連這幾年的台灣短篇動畫創作的精緻度都可以將這部電影遠遠拋在腦後。我並不是說台灣的電腦動畫製作能力與國外有那麼大的落差,而是我覺得可能是導演在動畫製作程序中,缺乏與各項動畫製程的技術指導人員妥善的溝通,導致整部影片的人物與景物、道具等的整體美術風格並不統一。
角色的模型製作精緻度完全不及格,在大螢幕中模型的粗糙/塑膠感是非常明顯的。人物的造型風格不優,不過這可以說是見仁見智,我沒什麼意見,但是對於模型製作的一些技術與細節,就有很多明顯不到位的問題。我相信目前所有學過電腦動畫的人,不管是已經在業界工作或是還在學校的學生,大家應該都知道,幾乎所有的人物模型現在大家都會在Zbrush模型雕刻軟體中製作,同時利用Subdivision細分柔體的方式進行模型的編修與變形使用。
以電影解析度來說(2K-4K解析度),當模型的細節與精緻度沒做出來,在螢幕上是非常明顯的,該有的臉部肌理線條,該有的肢體彎折型態與服飾配件的搭配,這雖然不是說故事中所絕對必要的,卻是角色特色塑造的重點,衍伸下去的問題還有模型上的貼圖、彩繪,這部影片中在風格化與寫實模擬的權衡中就很明顯的沒有找到定位,例如主角小樹與城隍爺、阿袋還有其他角色都沒有統一視覺風格的確認,Subsurface scattering的技術應該目前是很常用的電腦動畫肌膚材質的標配功能吧,類似各種Shading功能怎麼也該拿出來用吧。
更慘的是這一整部影片的燈光設定完全是個災難,影片的打燈方式大概是25年前的水準,沒有GI環境光,更沒有Rediosity散射光,陰影與陰暗面處都是一片黑,這部分很明顯沒有好的專責燈光指導來進行控管,以至於燈光部門不論是單就照明與光影效果都沒有表現得很襯職的提升畫面的細膩度與層次感。
其他在動作表演、動畫特效等領域也都表現得非常業餘,動畫表演在角色的肢體與表情的表現上,如果沒有辦法將動畫誇張的趣味性表現出來,那就很難將角色原本在故事中複雜的經歷與心境轉變給表演出來,那角色就沒有說服力了。而特效的部份並沒有看到較有技術表現的內容,反倒是有些光影特效太像罐頭效果,非常扁平沒層次,好幾個群體特效、分子系統例如煙塵落在小樹肩上甚至連對位都沒對準,這要叫人不出戲都很難。
整個觀影經驗對我來說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糟,膚淺無法讓人專注的說故事方式,加上老舊的動畫製作技術幾乎無法與時下的任何動畫作品比擬,我絕對不相信這是台灣動畫製作的水準,而更無法吞嚥的是沒想到這是一個既老套又沒有說好的故事,即便空有好的故事核心與想法,觀眾無法在好的動畫製作表現中好好的看完故事,那一切都是枉然的。可惜了一個好導演,可惜了這麼多的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