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 17 至 23 日,俄羅斯與中國在西太平洋海域首次聯合海軍演習,10 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通過日本本州島及北海道的津輕海峽。普京在 21 日稱,俄中與北約國家不同,不會建立封閉的軍事同盟或軍事集團;中國外交部則指「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奧斯陸國際和平研究所(PRIO)資深研究員 Pavel K. Baev 指出,中俄關係並非如表面一帆風順;人們難以看穿強大的宣傳機器,如何誇大兩國的親密關係。
8 月 25 日,中俄新聞各自轉述了兩國元首的通電;Baev 留意到彼此的表述差異。克里姆林宮方面形容對話氣氛「基於信任、一如既往地友善」。至於中國外交部,除了一貫讚揚兩國關係,又表示俄羅斯「堅定不移支持中國在台灣、香港、新疆和南海等問題上,維護其核心利益的正當立場」,有關表述卻未有在俄國方面找到。兩週後的 9 月 10 日,俄國外交部代表回答記者提問時澄清,俄國在南海問題上立場沒有變化,不偏袒任何一方。
Baev 認為,這種不太重要但帶點窘迫的誤會,反映雙方在聯合反對美國「霸權」重塑國際秩序的大前提下,各自隱藏揮之不去的隔閡。儘管沒有具體意見不合,卻表明俄中夥伴關係,並非基於雙方的共同利益,而是野心不同所催生的政治互動。例如在北極,俄羅斯主要核心利益,是靠軍事手段維護主權;中國則視北極為「全球公域」,無意軍事化。在中東,俄國與沙特阿拉伯聯手,通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機制獲取油價利潤;中國則期望以低廉價格換取大量能源供應。
同時,兩國不會一同以實際行動回應美國的政策,也反映兩國在眾多地區利益之上並不協調。Baev 指,兩國利益相異甚至不相容時,都會淡化或否認,隱藏分歧。對俄國而言,歐洲是其與西方國家對抗的主要舞台。上月俄國的 Zapad 2021 軍事演習就顯示,該國大部分現代化軍事改革皆集中在西部。
中國眼見俄國與歐洲的抗衡場面,便顯得謹慎,以免捲入其中,破壞平衡,亦不會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向俄羅斯提供任何支持。Baev 舉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9 月底跟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進行視像會議時表明:「北約應堅持原有地理定位,為區域和平穩定發展發揮建設作用。」Baev 解讀指,這番話暗示中國希望北約專注遏制俄羅斯,中國無意干涉北約與俄國在歐洲的衝突。
雖然兩國近期積極強調彼此的戰略夥伴關係,但 Baev 解釋,兩國關係升溫,僅意味彼此之間的務實合作,擴展至石油、天然氣及消費品領域,但其他關鍵領域仍未有實質合作。他指中國對與俄國合作以增強其戰略攻防能力,興趣不大;普京的態度亦如是。普京曾在 2019 年 10 月宣佈,正協助中國建立導彈襲擊預警系統,但此後就只在去年 8 月發佈一則「取得一定成功」的模糊聲明。中國自身力量持續提升,例如大量部署洲際彈道導彈的新數據,反而令俄國專家驚訝。
中俄領袖多次互相稱讚、凸顯友好個人關係。然而 Baev 提到兩國關係,也有地位不對稱及猜疑的一面。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早在 2015 年反駁中國成為俄羅斯「老大哥」的觀點,但 Baev 認為,克里姆林宮的確擔憂中國崛起、本國停滯不前的差距。至於汲取蘇聯倒台經驗 —— 避免依賴任何外國的中國,則或會懷疑普京政權的穩定,所以在國家安全等至關重要領域,一直避免與之展開有意義的合作。
美國強調支持民主,同樣形成中俄政權的挑戰,但共同的反美立場,沒有使之成為真正契合的夥伴。Baev 總結,兩國戰略夥伴關係可能已經到達高峰。即使北約軍事力量再獲強化、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也不太可能令俄國再向中國靠攏;因為後者無意捲入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局勢。同樣,美國表明反對中國對台灣施壓,亦不太可能使中國擴展對俄關係,因為俄國想迴避台灣問題,亦沒有辦法摻進東亞地區不斷升級的競爭。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