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展

羅珮嘉、陳慧穎 : 【2021女性影展】影展論述 幻形共生IMPURE


2021年,彷彿身處在跡線模糊、拼貼嫁接出來的時空,無論是面對連環觸發的延遲景況,或是瞬間遁入更具象化的停滯狀態,皆把生活推向未知。在這樣的特殊時空下,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幻形共生IMPURE」作為今年的影展主軸,期望透過電影來回應一種如幻化流形般混雜的共生狀態。

「幻形」既是不同媒介間的跳躍切換,亦是跨域又互涉的親緣/親密關係。當實/虛疆界早已模糊,邊界不再邊緣,所謂的灰色地帶早已無限延展,我們也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經歷著線上線下的切換、越界、共生,甚至相互介入的疫情生活常態。很顯然,現在談起疆界的崩解,浮現於腦中的並非打著「多元」旗幟的政治正確榮景;更為貼近現況的描繪,反倒是帶著斷裂和變異全速駛向各方極端的意象。然而,不純靜的幻形共生狀態也可以是一種力量,不按牌理出牌的擾動行為,觸發著變異、捻壓、再創的可能性,透過幻化莫測的創造性實踐,重新製造意義。

首先,今年影展特別祭出主打科幻片類型的「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以大家所熟稔的大師級導演作為出發點,透過她們的視角一窺當時所想像的「未來世界」。無論涉及到由上而下的控制手段,抑或近似動物或非人意象的移植與轉化,甚至大膽屏棄科幻元素的大量使用,匠心獨妙的手法創造出類型混雜的非典型科幻片,也在類型電影公式中另辟蹊徑,帶領觀眾踏上奇幻的異度空間之旅。

呼應科幻的異質型態,同樣聚焦於類型電影的「萬物喪屍・末世記事」又進一步將這種異質性內化、推向極端。人在疫情的夾擊下,內在狀態顯得壓抑又爆裂,「喪屍」便成為描繪此狀態的最佳體現──是幻想,也是各種慾望的延伸隱喻。活死人既不是活人、也不是死人的模糊姿態,同時也承載了人獸神鬼共存的想像。另一方面,喪屍的去人性化,以及喪屍末日與原世界的斷裂,又展現出強烈的酷異性。既可以從恐怖類型電影的角度觀看,也可以置於性別的理論架構下檢視,呈現出另一種觀看喪屍電影的方式。

談到酷異性,今年「酷異幻化‧非關定義」將重新探索酷兒性(queerness)在某個時間跨度下所呈現的樣貌,它可以是跨世代之間的轉變、繼承,不同時代脈絡下同一群人的成長幻化過程,不斷轉換的性別桎梏,意外開啟的酷兒經驗,也可以是老年來愛。同時,在各種變與不變之間,亦可洞見年輕世代中,體現「跨」作為動詞的性別越界也逐漸跨出持續的定義轉換,涌現同時敘述兩者兼具、兩者皆非、無法定義、拒絕定義,多種選項共生的「不分」狀態。

人類的多樣性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而生育作為生命的起點,是否也能帶出多元討論,甚至跨越倫理疆界的空間?「生而育矩」單元觸及到非常規及多元的生育樣貌,如跨性別男性生子、未成年少女懷孕,其中更包含墮胎合法化及捐精等議題之討論。此外,亦能從中一探不同國家之社會脈絡,並洞察人們如何依照當前社會現況做出抉擇。

回歸到社會層面,撐開所有他者和自我之間恆久變化的丈量距離,當代移動漂泊中的多重意象,也是人類生存於當前世代的顯性特質之一。移動,不外乎是連續的時空行為,當外在的一切都正在經歷失序,卻因長期的失序,而造就一種平衡,人的移動是否又能挾帶著擾動的可能性,為原有的平衡帶來破壞或挑戰?不論是以個體、家庭或國族為單位,「居間飄移‧ 飄散時代」述說人們因外力使然或自主離散,在地理空間上畫出一條條移動軌跡,在時間軸上刻畫出穿梭於記憶與當刻的界結,勾勒出無處為家卻又到處皆可為家的當代圖像。

而對應到各種極端共生的社會議題,我們驚覺2021年的世界並沒有更加和平包容,甚至帶來權力更加集中的系統性暴力,國家的生存、話語權的打壓、性別權力的持續消弭等課題益發彰顯,基本生存權、公民權利所面臨的威脅,如今反而成為具有嚴重急迫性的議題,甚至在各國社會處境中,時而可見到當權者趁疫情之便行打壓之實的情況。「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集結從不同面向深入探討的社會議題影片,從性別暴力到勞權,從街頭運動到自媒體的發聲,透過人民由下而上的擾動與反抗,將困境轉化為實踐的潛能。

從外在社會延伸到電影本身,電影與現實乍似無關,卻深藏深刻糾葛。本次「碎光重影」將試圖談論存在於電影內外的「相遇」節點。關乎電影與電影之間的相遇,無論是電影中的電影、談論電影的電影,或是由電影所觸發的連環效應,在無盡迴圈中共享記憶,或相互拉扯命運,並改變彼此的運行軌跡。抑或,關於電影與劇組人員、演員、電影愛好者之間的相遇,乃至於片場人生,以及所有溢出電影本身的「狀態」,這一切由電影反身性所體現的複數形式,繼而交疊成偌大的重影圖像。在此前提下,不論是景框內或景框之外,藉由視角的倏然轉換,也有了彼此凝視的可能性。

從圍繞在電影本身的狀態,走向導演風格的探討,本次「焦點影人:塞西莉亞.曼基尼」回顧了義大利戰後第一位重量級紀錄片女導演的重要作品。塞西莉亞.曼基尼(Cecilia Mangini)於年初逝世,生前始終用敏感尖銳的觀點關注與反思種種社會不公義與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強烈的作者風格在電影史上獨樹一格。她作為攝影師的關注度也不亞於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今年影展也希望能呈現導演的另一個面向。在此,不可不談及每年絕不會遺漏的「短短迷你群」單元,在精煉的時間之內充分施展的創意性,一次讓觀眾全覽不同的作者視野,精彩可期。

關於轉換與再製,「重探八零年代的自覺之聲:李美彌」補足了一塊在台灣電影史上始終被邊緣化、被埋沒的女導演之聲。李美彌鏡頭裡的女性角色性格鮮明、豐富,情節中蘊含「女性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溫情。本次影展將放映三部數位修復片,這些作品皆得來不易,在40年後得以首次亮相,並以數位修復成果重返大螢幕,十分具有意義性。

經歷如此久遠的時間跨度,也希冀能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在過去電影史上鮮少被提及的女導演。最後,再從八零年代跳回當下,今年「台灣競賽」單元將邁入第八屆,由三位遴選評審選出17部臺灣女性導演的作品入圍角逐競賽獎,這些入圍作品包括動畫、紀錄、劇情、實驗等類型。不管是從性別、情感、身分認同,或人文關懷等角度出發,一齊看見新秀與老將,同時展現百花齊放的台女力量。

原文出處 女性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