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資訊輻輳的新加坡回到台北,致力在東湖荒地中把公共電視台「萬丈高樓平地起」,王曉祥也從外交官身分回到他自始的最愛--媒體工作。
「他是個媒體英雄,蠻多人對他寄予厚望。」常在「連環泡」節目中調侃政治人物的電視企畫人王偉忠,對於大學時的老師王曉祥表露出少見的讚譽。
四十八歲,有書生模樣的白皙斯文,言談舉止又顯露英氣的王曉祥,是以什麼條件贏得眾人期待?
推薦他出任公共電視台籌委會秘書長的籌備委員林懷民說:「王曉祥有電視實務,有新聞經驗,有國際視野,又是藝術愛好者,能談音樂、電影。」而擔任新聞局、外交部駐外人員達十一年的王曉祥「也具備政府官員的資歷,在今天的環境體制下,很需要熟諳政治運作的人來掌理公視。」林懷民說。
去年十一月,王曉祥在秘書長提名截止前一天及時加入競選行列,經過兩次口試,獲得過半數委員通過。今年一月,正式扛起為我國電視開拓新局的重任。
不做橡皮圖章
「我不可能做橡皮圖章。」對於公視素被質疑能否獨立於政黨之外的問題,王曉祥自信的表示,「公共電視法確立以後,一切依法行事,我有理念也要提出來。」
他的強勢自信來自豐厚的實務經驗,尤其是在中視新聞部十年,曾交出張張漂亮的成績單。
中視於民國五十八年開播,當時在美國修完新聞學碩士,擔任一家電影公司助理編導的王曉祥,由時任中視總經理黎世芬邀約回國。在彼時少見影像傳播長才的台灣電視新聞界,王曉祥能寫能拍,兼具新聞及電影志趣的專長,使他迅速嶄露頭角。
民國五十九年國際明星英格麗褒曼秘密訪台,王曉群經朋友介紹得以晤面,原本不願行程曝光的知名巨星,卻和對電影及其作品瞭若指掌的王曉祥相談甚歡,於是答應中視獨家專訪。 中視新聞部為搶時效,錄完即播,在來不及打上字幕的情況下,王曉祥坐上主控室,現場即席翻譯。節目播出,不僅新聞部經理張繼高對他「一個螺絲都沒吃」的表現豎起大拇指,各媒體記者也因尋不到英格麗褒曼轉而爭相採訪王曉祥。
實力的展現使他迭膺重任,王曉祥也勤於花心思開創新業。製作「新聞集錦」和「六十分鐘」,推出國內首見的深度報導節目;向總經理力爭到新聞播出前的五到八分鐘,製作「歷史上的今天」單元。
他看準活用資料片的好處,很早就和國外通訊社簽約購買歷史紀錄片,費心尋找政府遷台後,到台灣電視開播前的新聞影片。「歷史上的今天」播映後,佳評不斷,中視新聞收視率一舉躍升,打破台視新聞獨霸的局面。「我相信經過策略,可以讓觀眾政變收視習慣。」王曉祥至今談來,仍有一股不服輸的企圖心。並且認為以紀錄片來表達歷史觀,呈現社會變化,也是未來公視可努力的方向。
熟知王曉祥歷練的人認為,公共電視建台除了要仰仗他的電視經驗,也不能忽略他多年駐外資歷所擴展的國際視野和人際網絡。
王曉祥擔任華盛頓新聞處主任兼北美事務協調會發言人期間,為和華府各媒體建立關係,積極研讀大量資訊,以「有備而來」的姿態溝通官場和新聞界,他努力和美國公共電視網交流,「他蠻能掌握機會,想辦法和對方合作拍片。」曾和王曉祥在紐約新聞處共事,現任新聞局廣電處科長何乃麒觀察到。由外交部借調隨蔣孝武駐任新加坡,他在幾乎不看國片的新加坡連辦了三屆「台灣電影節」,引進侯孝賢、王童等導演作品。
兩年零三個月的駐星生涯,使王曉祥更增添與當今政壇高層人士交往的經驗。
七十七年十月,他到任駐新加坡商務代表團副代表的第二天,當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赴星受勛。相隔半年,李登輝總統訪問新加坡,隨行閣員如陳履安、連戰等人的行程,皆由王曉祥規畫打點。去年他離任返台前,又逢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度假名義訪星。幾番際會,使本為官家子弟(父親是資深立委王大任)的王曉祥人脈益發拓廣。
除了家世和機運,王曉祥本身的個性也有助他廣結人緣。「他喜歡交朋友,很多場合都表現得很熱絡。」和他相交約二十年的攝影家張照堂說。
王曉祥也深懂結合各方資源的重要,早在中視製作「時事論壇」時,他不找明星學者,而邀請對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報社記者座談,「像那時跑國會的鍾榮吉、跑黨政的周天瑞、跑醫藥的劉復興……」他一口氣舉出幾個當年結交的名記者。
如今公視籌委會人員也從小事上發現到王曉祥待人處世的圓熟不論是著名媒體記者,或是新聞科系學生的訪問,他都能親切應答,沒有差別待遇。
於是有人期待王曉祥在一度紛擾不安的新聞局和公視籌委會之間,發揮溝通協調的能力。
一位籌委會工作人員引述新聞局官員的話說:「王秘書長來就好了,他可以處理這麼多委員的意見。」
對於公視曾有的糾紛,他則在上任後首次記者會巧妙的主動談論:
「在我還沒開跑之前,跑道上有人打架,我根本不知道,當然也無法置評,現在我只希望站在跑道上,對準目標,跑快一點。」
一月底「開跑」以來,王曉祥風塵僕僕地做瞭解和溝通。到任第一天,拜訪製作公視節目近七年的製播小組;隔一天,和新聞局長邵玉銘見面詳談;隨後走訪三台,勘察東湖的公視建台預定地,登上大屯山瞭解發射台情形。他讓籌委會主任委員陳奇祿在出國前硬是擠出時間召集全體委員開會,共商建台計畫。
讓公視走向國際化
使公共電視擁有歷史情懷、人文省思,兼顧知性和感性,並能走向國際化,是他建台的理念,因為「那不只是個電視台,更是一個文化,」王曉祥表示。
儘管辦公室門口尚未掛上秘書長的名牌,連「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十個黑字也是影印浮貼在簇新門窗上,但王曉祥搬進來的書已經堆滿整整九個齊天花板高的書櫃,新聞、藝術各種中英文書籍疊成兩面書牆,十足顯示他要把多年歷練盡注在公視建台上。
不過,有人擔心他的多年歷練也可能形成公視的負數,「終究他駐外多年做的是為國家宣傳的工作,」一個資深電視工作者提出質疑,王曉祥是否會擺脫不掉以公視為政府宣傳的陰影?
而他慣有的強勢自信,也可能成為「自我膨脹、地盤心態濃厚。」一位王曉祥的朋友提出觀察。
「我有自信是一回事,可是我不會不聽別人的意見。」王曉祥精幹中也有一股洞察世事的沈穩,他說,「民意是監督我的壓力。」
即使是批評他的人也不能否認,「放眼現在的人選,終究王曉祥是最適合坐這位子的人。」而不少廣電及文化界人士對坐上這籌委會秘書長位子,亦極可能是公視建台後首任總經理的期望是:「真正有心要做事,眼光能看遠,有胸襟、有擔當的開創者。」
從少年得志的媒體英雄(二十六歲得十大傑出青年、進中視新聞部六年間晉升到經理),到去國十一年後,以壯年衝勁闢建公共電視台,他是否能以價有的自信實力,讓多年無法超然獨立的公視重拾觀眾信心?能否把公視開創成台灣電視台中的「媒體英雄」?
王曉祥的新挑戰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