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翁佳音 / 老番的台灣史 : 最早出現「臺灣人」的文獻 20210610


老番常跟學生說:研究歷史不一定要歷史學系所畢業,卻一定要有「歷史學」的概念,不是第一手史料或原檔就是權威不可撼動的證據。如果具有歷史學文獻考證素養,會讓你保持批判的警戒心,不敢輕易賣弄史料。不止這樣,要解釋史料,你得有時代背景知識,不能只看文字就直接照自己理解解釋。

老番以前常舉如下例子:討論臺灣人族稱或認同時,若看外國學者編譯的荷蘭文獻、檔案,可發現1625年就有「臺灣人Tayouanners, Tayouanese」名稱,如果無上述歷史學素養,一定會搶先發表、先講先贏。但有歷史學素樣者,會先懷疑當時不是已有福爾摩沙人(Formosan),怎還會再出個「臺灣人」?老番這類研究者,第一個動作便是設法去核對檔案。經過檔案核對,當然再度顯示現代外國學者畢竟是外國人,會權宜自行刪減與再編輯史料,因此他們的東西必須保持批判。

檔案中寫在紙張外邊的所謂「臺灣人Tayouanners」,原本字跡潦草,現代外國學者的謄寫也不能保證權威無誤,至少檔案中寫臺南附近番社時,原文te weeten(英文的namely/亦即),卻被抄成Tomeete,西拉雅族橫空迸出類似Tomato的原住民番社!1625年荷蘭人原本想要用友善方法向新港社管轄下的區購取土地建屋(即後來的赤崁樓與市街),這一段,也被外國學者重新編輯。核對檔案,看到巴達維亞城那邊收信後的眉批、畫線後,才知道荷蘭人領臺初期,有關臺灣地理資訊,還是多頭馬車,東南亞公司總部那邊依然認為臺南新港在琉球(Lequeo),「臺灣人」也許是在這種混囤或誤解中留存下來。

原文出處 翁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