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0 月,深圳 5 萬居民加入中國數碼人民幣首次公眾測試。截至現時,中國六大國有銀行,加上民營的網商銀行,都已加入相關測試。「經濟學人」報道指,數碼人民幣發展至今,有人提出其三大作用:加強政府監控、加強控制貨幣政策,以及挑戰美元地位。不過,嶄新的數碼版人民幣,事實上跟傳統人民幣分別可能不大。
今天的中國,是全球最龐大的流動支付市場;而去年至今,已有超過 50 萬人曾測試使用數碼人民幣。報道指,中國央行正在研究如何將數碼人民幣拓展至海外。今年 4 月,哈佛大學歷史系提胥講座教授 Niall Ferguson 就撰文呼籲美國,「不要讓中國鑄造未來貨幣」,惟「經濟學人」指,許多中國國內的經濟專家,反而沒有如此「樂觀」。
人民幣,早超越大眾所想
貨幣數碼化確實能提供極有效的監控渠道,讓官方追蹤人們所有支出,但與中國現有的支付方式相比,其加強監控的成效其實有限。因為現時中國的主流流動支付平台,均要求用家帳戶綁定一張銀行卡,並通過中央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網聯」作清算,而外匯交易也須在中國外匯交易系統內操作。報道更引述中國業內人士透露,官方稍後可能會要求機構即時上報不涉及銀行的流動支付。故除非堅持使用實體現鈔,哪怕沒有數碼人民幣,中國監管機構的監控亦已滴水不漏。
控制貨幣政策方面,支持觀點認為中央銀行能通過電子渠道,令貨幣須在特定目的及預計時間下使用。報道認為,這種想像同樣低估了央行現時控制貨幣的能力,而高估了數碼人民幣的作用。中國早已能在不同領域調整貨幣供應及利率,例如,2015 年全國建造經濟房屋,便提供數以千億計人民幣資金;最近大型銀行亦在政府指示下,增加中小企業的貸款至少 3 成,並降低利率。
數碼人民幣目前僅佔中國央行基礎貨幣的一小部分,即使中央銀行往後有可能增加數碼人民幣的用途,但「經濟學人」認為做法有其局限。因為政府可能憂慮,發行更多數碼人民幣,會導致銀行存戶紛紛提取存款轉換成數碼人民幣,令銀行更難自行籌措資金,變相打擊金融體系。文章又指,沒有多少認真觀察的中國經濟學家,會同意人民幣供應可完全數碼化,讓政府直接控制銀行的貸款方式。曾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的余永定便稱:「我們不希望回到計劃經濟,這將是個錯誤。」
數碼化也要面對國際現實
人民幣目前未能在國際貨幣市場自由兌換,而只佔國際支付比例約 2%。對於人民幣一旦換成數碼形式,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貨幣的想法,報道不表認同。文章提醒,企業與投資者選擇何種貨幣交易時,均會考慮其是否容易轉換成其他貨幣、該貨幣的自由投資程度,以及能否信任發行國的法律制度。中國比任何主要經濟體更嚴格的資本管制,加上投資者對其政治體制的質疑,皆削弱人民幣吸引力。由此可見,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並非技術,而是政策及政治因素。
此外,中國央行今年與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合作,建立合資企業。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成員宋泓指,該合資企業,是中國為跨境交易建立專屬支付系統計劃的一部分,減低美國日後通過 SWIFT 平台向中國實施制裁的風險。但「經濟學人」報道引述另一位中國社科院人士劉東民的意見,認為長遠而言,SWIFT 仍主導跨境支付系统。似乎中國經濟學者之間,對中國能否「繞過 SWIFT 平台,訴諸其他渠道或貨幣完成國際貿易」,也有分歧。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