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石明謹 : 台灣政府如何運用高科技,在保護人民隱私下,保留疫調的可能性及效率 20210513


衛福部推出了一個叫「臺灣社交距離」的APP,有人說這是政府私底下收集個資,也有人說侵犯隱私權,也有人說既然已經確診怎麼會趴趴造?

我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下這個APP的原理,首先你打開你的藍芽系統,藍芽會發出一個固定波長的偵測(一般是8-10公尺),你平常打開藍芽,也會看到什麼SQNY-535、SANSUNG NOTE10+的連接點,這個APP在你打開藍芽時,會隨機產生一個識別碼,當不同識別碼接觸時,會留下一個紀錄,例如你產生一個ABCD1234的識別碼,有個人產生ABCD5678的識別碼,你們兩個人在擦身而過時,就會彼此留下紀錄。

這個紀錄會保留十四天,假設你碰到的這個人,在三天後確診,在經過他同意之後,衛福部會給予一個授權碼,用他的手機發布一個警告,過去十四天曾經跟他近距離接觸的人,就會收到通知,然後自主健康管理,萬一有什麼症狀,在就醫時可以回溯可能的接觸史。

發現了嗎?這個軟體從頭到尾不會產生任何的個人訊息,就跟你打開藍芽,看到AZUZ3326,那只是個無意義代碼一樣。

其次,當有人確診發出警告時,你只是被動接收者,政府完全不知道你是誰,你也不會知道到底是誰確診。

這個軟體跟你想的正好相反,政府不但沒有辦法蒐集個人隱私,反而是運用了高科技,在保護人民隱私的情況下,給予適度的接觸警告,並且保留了疫調的可能性,比起公布足跡的方式更有效率,也更保障人民的隱私權。

原文出處 石明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