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翁佳音 老番的台灣史 : 沒有番仔火之前20210410


十九世紀中葉火柴(番仔火)還未普及以前,臺灣民間用啥點火?

當然不是用鑽木取火,景象很像《水滸傳》小說所寫的「衆人身邊都有火刀、火石,隨即發出火來,點起五七箇火把」。臺灣有一段時間,跟東亞其他地區一樣,使用「火石」與「火刀」點火,不止家中必備,外出行走,甚至在船上也都旁身,作為炊煮與點燈燭照明暖身之用。

十九世紀中,清代中國北方人說「火鐮之便,鄉人謂與火石、火絨子,為隨身三寶」(李光庭撰《鄉言解頤》)。行人隨身之寶,同時也是帝國皇帝賞賜武將實用珍貴飾物,文獻常見「火鐮把」、「火鐮包」,可見此物曾是東亞社會的流行。據說上個世紀中國內地某些地方還在使用,文化淵遠流長。可惜現在中國太先進,還在嘲笑老番不會用支付寶。

我們臺灣一般把「火鐮Hé-liâm」叫「火刀Hé-to」,用火刀敲擊「火石Hé-chioh」產生火星在「柴幼仔chhâ-iù-á」或細碎乾葉上起火,然後火種移到「草引chháu-ín」上,放入灶內,也可用嘴吹「火管hé-kńg」助燃。後半段的草引、火管是老番青少年常用的灶腳工具,當時已普遍用番仔火,幾乎無火石火刀的記憶。

火刀製造應該不是問題,火石呢?幸虧文獻留下清代臺南有「琢火石司阜」的職業紀錄,臺南師傅把從泰國進口的大塊火石「用鐵斧琢片」(可見大清帝國開港之前臺灣還是跟世界公然私通),「琢」就是「tok」,「tok 頭(剁頭)」、「tok肉(剁肉)」那個「tok」,要敲成一小塊一小塊來賣。看來老番也要去問看看,現此時哪裡可以買到實用的。(原本此篇是抽出舊資料要給曹善人的,他說可以發表)

原文出處 翁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