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109-2專題演講 | 以暴力團體之名:一九二○年代臺灣無賴漢三級制的歷史系譜 | 梁秋虹】20210413


此次演講者為梁秋虹老師,梁老師長期關注底層族群的討論,並在研究過程中,萌生對無賴漢群體的獨立討論。

誰是無賴漢呢?

過去無賴漢的研究多依附在浮浪者底下。以1926年《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做開場,呈現日本警察眼中,無賴漢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問題,到長大後浪流連的形成過程,另外舉例艋舺鮑彪會角頭高老榮豐富的犯罪經歷。

過去研究有法律制度論與機構論的討論,但梁老師認為要避免陷入單一制度論的盲點以及和現實數據脫鉤的情況,得參考多重政策的影響及梳理社會現象。

1920年代的臺北城治安亮起了紅燈。新聞報導從聚眾圍毆到持械襲警,面對無賴漢囂張跋扈,結成黨派並向外擴散的態勢。殖民政府除了修改〈臺灣銃砲火藥類取締規則施行規則〉,同時在1926年以日本本地法條《暴力行為取締法》處理臺灣本地老鰻、無賴漢的聚眾行為。

無賴漢三級制的認知是長時間的摸索。於臺北州警務部長增田秀吉任內公布的〈無賴漢取締內規〉,首先對浮浪者與無賴漢作出區分,並提到對目標戒告與移送前得「視察」並列管在冊。調查無賴漢出沒群體、犯罪熱區,並以此作為取締的示範區,結果以臺北市北屬管區尤重,因此有對大稻埕的大掃蕩行為。

最後於1930年臺北州刑事課的報告中提到無賴漢三級制的分類(甲等保護少年、乙等無賴漢、丙等浮浪),之後成為警務要覽的固定統計項目。

過去認為大正民主時期的臺灣社會控制是鬆綁的。觀察此時的警務統計被起訴浮浪者僅有三人,但相較於無賴漢的2383人卻只是冰山一角,對此老師認為社會控制反倒是呈現一種檯面下、隱性的全面監控與加強。

梁老師在結論中認為從無賴漢三級制中能看見一種新的社會控制技術,是一種以犯罪預防為導向的人口列查。藉由調查列管成冊、罪犯生平報告、數據化而形成一種知識,過去像高老榮這樣個案在三級制確立後成了一筆筆可供分析的數據,從個案式的戒告、移送轉變成對群體的管控,使警察單位具備對不良分子的識別能力。

什麼是無賴漢?梁老師認為目前的認知仍是官方檔案、警察與新聞報紙中的無賴漢,使用這批資料只會一再地重複某些偏見,對此老師仍在探究。最後以立石鐵臣的老鰻一畫中的鮮明形象,重新思考日治時期的無賴漢。

(胡哲榕)

原文出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