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朋友託老番轉達「建造統船(Junk)計畫書」給某單位,過年後側面詢問,單位領導人的答案是研究中。
臺灣歷史強調「海洋史」,卻缺乏主要角色之一的傳統海上船隻可供大家觀摩。以前官方曾造過號稱是鄭成功襲臺的復刻船:「臺灣成功號」。建造時老番曾登船看,是木殼包機械的現代船,營造主管說是為了「安全能航行」而建。
成功號後來失敗,只能在陸地上跳舞。老番常想,當年只要撥其中十分一經費,應可建造一艘真正風力航行的仿古船,不愁沒人開,劉寧生老船長可勝任。老番一直奢想臺灣能像其他海洋國家,季節許可時,海上有民間投資或贊助的古船張篷,順風或戧風飄航於島嶼之間,在海洋生態之外,還有歷史觀光之旅。
海洋歷史觀光,不要只限定鄭成功敗死臺南的一次性海洋史,應該還有可在船上想像著臺灣人祖先(當然包括原住民)的數百年海上交流往事,例如文獻就有原住民搭木船前往日本、東南亞。我們是山上獵人,田園農夫,也是海人。後者的影像,唯有透過風篷之船來喚醒。風篷之船(Junk)曾是臺灣歷史的主要映象,可惜,目前呈現在畫家筆下的,只剩淡水好小的舢舨紅頭仔,可惜。
回到現實面,愛好古船復原與航行的人,其實不純是沈迷古代海上風光,研究者指出:讓古自然風力之船繼續在今天,在未來航行,也許可能有一天現代電力等能源缺失或突然匱乏時,千年古船可承擔起讓世界人與物繼續往來。
原文出處 翁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