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意義
昨天正式拒絕最近第三個行政職的邀請,本來今年八月休假要去德國進修,因為武漢肺炎的干擾,變得無法成行,這是誰也預想不到的事情,全世界的人都因為這個瘟疫受到干擾,許多出國旅行、遊學、進修和留學的計劃都有了一些改變。
但總不應該因為這樣,而去作官吧?所以我還在等疫情的舒緩,然後能夠出國去進修,這本來就是我原先預定想要做的事情。看看自己最近連續跑了八天的訓練,想想自己真的是非常的固執,好聽點叫做恆毅力,難聽叫做不知變通。在參與公民活動成為某種程度的公眾人物的時候,我替自己畫下的幾個紅線,第一是絕對不會上電視,第二是不拿錢寫稿,第三是不成為政治人物,運氣很好,基本上我都沒有違反了自己為自己立下的原則。
其實我的人生相當的痛苦,鞭策自己的程度難以想像,中學的時候曾經按照自己的計劃讀書,幾個月都沒有任何違反自己的規劃,連睡覺的時間都完全在自己的掌握當中,也曾經長達幾個禮拜的時間,都沒有跟任何人講過一句話,這種獨處,帶來了反省和思考,產生了效率和自由,也伴隨了孤獨和難以社會化。
每個人都想要在短暫的一生留下一些什麼,前陣子我抽空一個人跑去看數位修復版的末代皇帝,慈禧太后在死前的那一幕,那種詭異、可怕、孤獨而且像黑洞一樣的空虛,一直籠罩在我的腦海當中,我一直想到「連死亡都不能安息」。
前兩天看到德國媒體有一篇介紹旅遊的文章,即使在武漢肺炎蔓延的時刻也應該要有一些規劃,然後他提到了台灣,「一個比較好的中國」,許多人也覺得我的留德華臉書筆記的「華」不太合適,應該改成留德「台」比較對。就我個人的認知,即使非常困難,台灣在國際地位、國家處境上面去「華」比較容易。那種中華文化的影響想要徹底改變卻非常困難,沒有幾個世代是絕對無法完成。昨天大法官會議釋憲的刑法通姦除罪化,可能算是比較正面的走向。
中華文化最大的精髓就是「每個人都想要當皇帝」,在這個前提之下,其他的東西一點都不重要,尤其在台灣的政治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機會主義者,完全沒有什麼核心的政黨或個人的價值理念,其實原因也就在這裡,只要能當皇帝,其他的事情一點都不重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當皇帝,這種哲學具體而微展現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就是「學而優則仕」。我因為歷史的偶然,在台灣去中國的過程當中,曾經參與令人注目的公民運動,「反服貿二類電信和資料庫的開放」和「反中資入股IC設計」,有很多的媒體曝光度,也認識和接觸很多有權力的人。
當研究生時,我的老師曾經問我:「當一個陽春教授,能夠對社會有貢獻嗎?」其實在我身上的例子剛好可以回答這句話,如果當初我有任何的行政職務,可能佷難講說出什麼話來。
學而優則仕的心態造就當官的選項絕對大於當教授,分配資源的人,學問永遠比較大,這種心態其實就是我們的升學主義和單一價值的訓練所造成的結果,升學科目考試分數高,就是好學生,其他科目再好還是壞學生,沒有尊嚴,甚至沒有價值。
回到末代皇帝,溥儀一生都被訓練要當個皇帝,卻只能是紫禁城裡面一個高級的囚犯,滿州國成立的時候,日本人想要利用他,雖然周圍有清醒的人反對,他自己也非常明白這種處境,但他還是欣然接受這個傀儡皇帝的位子。他的一生當然是不幸,但是這個錯誤的決定讓他的不幸更加悲慘。人生的分岔路上有些選擇好或壞,當下是分辨不出來,但是可能的後果是可以想像,某個人想要拼命追求的東西,卻是另外一個人努力要丟掉的。
如果台灣人沒有獨立思考,不能孤獨生活,尤其唸過一點書的人都想要當皇帝,台灣想要獨立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實體上真正獨立之後,文化上還是一個比較好的中國,我認為這就不是真正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