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聽海湧Three Tears in Borneo》製作人 林佳儒 : 鏡頭後的小故事以及帶給我的文化衝擊

看過《聽海湧》的人應該都對田中將巴掌重重甩在自己臉上的那一幕難以釋懷,那個無法借位造假的特寫,臉部肌肉真實的抖動,以及每一掌都比上一秒更漲紅的膚色。驚心動魄。

想跟各位分享這一顆鏡頭的幕後小故事。

那天其實是開拍不到一周,我們跟日本演員還相當不熟悉,雙方都在抓彼此之間的合作默契。拍到田中掌嘴特寫時,我們只拍了一個take。他講完了一長串介於演說跟自言自語之間台詞後,緩緩舉起手,完成了那幾個比試鏡時還要沈重又強烈的耳光,完美到無可挑剔。

全場的工作人員都屏息的等著導演喊cut。導演喊了,看似很滿意這個表演,但又有點不肯定,先幽幽的問了翻譯Kimi:「剛剛的台詞都講對嗎?」Kimi說是。然後導演從monitor區走向現場,靠近塚原先生,透過翻譯問他:「你覺得剛剛的表演有沒有什麼問題?」

塚原先生一臉尷尬的想了一下以後回答:「雖然自己這樣說好像很奇怪,但我覺得剛剛的表演沒有問題,滿好的。」然後導演才深呼吸,一句話分好多段的說:「所以…這顆鏡頭… 就… 一次ok囉?」我連忙鼓舞著大家拍手,全場用如雷的掌聲迎接拍攝以來的第一個「一次ok」。

隔天跟塚原先生出去時,他跟我說了覺得這件事情好奇怪。他好像演戲這麼多年第一次被這樣問,在日本,最專業的演員就是能做到導演想要的東西,昨天那顆鏡頭怎麼會是由他來決定ok還是NG呢?

他一臉困惑,甚至有點困擾。我跟他解釋:「在臺灣,比較多的導演相信演員也是主創的一部分,這個角色也是因為有你的演出才完整,所以你就是田中指揮官,你可以決定他是怎樣的人。這也是他選擇你演出這個角色的原因。」

然後我跑去跟導演說這件事:「你讓演員很困擾餒!!那顆鏡頭他演那麼好,你就乾脆一點喊個一次ok不行嗎~~」介珩很頑皮的說:「好啦知道了!但我下次還是會問他!」

當然,這只是日本演員的不適應,並不是真的困擾,他很快的發現這樣共同創作的有趣,更積極的跟導演一起創作田中這個角色。但還是保有他那刻在骨子裡的職人專業,就算只是想要改台詞裡的一個字,都會提前好幾天問導演可不可以,也會花好幾倍的時間準備他戲份相對少的場次。

這只是其中一個文化衝擊,而另一個不同,是臺灣人和日本人面對這段歷史的態度。

在《聽海湧》這樣的題材下能找到這麼多優秀的日本演員是非常幸運的(包含兩位從日本來的、六位在臺灣發展的共有八位)。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國、作為戰俘營裡食物鏈頂端的壓迫者,我曾經問這些演員怎麼看待自己的角色和這段歷史的敏感性。

最一開始會得到「因為是很好的劇本所以願意演出」這樣聽起來很官方的答案。但在有限的前製時間內,導演跟每一個日本演員都一起找出了角色的來龍去脈,他們都寫了自己的小傳,再壞的人都有他的理由和他的信念,在開拍時他們已經認同了《聽海湧》中的他自己。

接近殺青時我再問了演員們這個問題,大家這次想了很久,悵然的跟我說,覺得自己好像透過演出這個角色直視了身為日本人應該面對但逃避幾十年的瘡疤。

劇本讓80年都無語的日軍開口說話了,而這些沒經歷過戰爭的日本後代,也透過角色、透過聽海湧說了一句遲來的「對不起」。

飾演高橋律師的爸爸桑曾經含著淚告訴我:「真的很心痛,想要替日本人跟臺灣說對不起,對不起!」

飾演北川的伊吹說:「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をインテリジェンス変えろ。大部日本人都只是知道臺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但不曾有機會真正面對這段歷史。聽海湧給我們日本人面對那個時代,把資訊變成智慧的機會。」

這張照片是戰俘營場景殺青時拍的,大家笑成一團,充滿了不捨和成就感,這團笑容彷彿在戰爭結束後終於迎來了和解。我想對演出《聽海湧》的日本演員說,謝謝你們參與了聽海湧,跟我們一起面對那道曾經被撕開的裂痕,然後一起縫補它。

謝謝你們。

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本週六晚上九點播出精彩完結篇!

原文出處 林佳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