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余建美 : 台灣紅龍果(火龍果)發展簡史

紅龍果因近年市場價格穩定,利潤較其他果品佳、栽培門檻低、適應性廣、生產速度快、定植後14 個月即可結果,且採收期達半年等原因,農民種植意願高;加上栽培管理技術成熟,品質大幅提升,消費者接受度提高,進而全臺栽培面積急速增加,未來則需特別加強維持產銷穩定,以擴大國內消費及拓展外銷市場。
紅龍果在臺發展大約可分為3 個時期:
1. 1999 ~ 2003 年的引進快速擴張期。
2. 2003 ~ 2009 年的盤整改進期。
3. 2009 年至今的再度擴增期。

紅龍果產業在臺發展
臺灣紅龍果自70 年代從國外引進,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始於1999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紅龍果栽培面積為380 公頃,之後面積逐年急速擴增,至2003 年達1,044 公頃,為紅龍果在臺第1次的生產高峰,當時栽培品種以越南白肉種為主。在快速擴張期主要栽培品種仍為越南白肉種,但紅龍果在臺栽培技術尚未成熟,品質不穩、口感差、具草青味,消費者接受度不高,導致價格下跌、農民棄種,2003 ~2009 年間面積逐年減少至770 公頃。不過,因為品種改良、栽培管理日漸成熟、產期調節技術開發成功,品質大幅提升,加上2010 年3 月起,越南紅龍果因檢疫問題無法進口及同年臺灣白肉種紅龍果完成檢疫試驗與諮商獲日本同意外銷,市場價格穩定,再次掀起種植風潮,面積又逐年擴增,至2016 年種植面積為2,490 公頃,產量49,108 公噸,種植面積較2011年成長184%。

產地分布及栽培品種
紅龍果以彰化縣栽培面積492 公頃占最大宗(19.8%),其次依序為屏東縣、南投縣、臺南市、嘉義縣、臺東縣、高雄市等,產區遍布全臺及澎湖。栽培種類包括白肉種及紅肉種,白肉種通稱為越南白肉種,紅肉種包括石火泉種、吳沛然系列、昕運1 號——蜜寶、大紅、蜜龍等。紅肉種果肉富含特殊的甜菜苷色素,抗氧化能力佳,有別於越南大面積栽培出口的白肉種,在國際市場較具競爭力,近3 ~ 5 年新植面積以紅肉種為主,估計紅肉種與白肉種栽培比例約7:3。

紅龍果產業在臺發展面臨挑戰
近年來,國人對紅龍果接受度提高,加上國外市場拓展需求增加,市場價格高,栽培面積自2009 年後逐年擴增,若需求面未增加及外銷市場未拓展,極易因量多而產生價跌現象,衍生產銷問題。此外,目前除彰化縣二林鎮栽培面積逾304 公頃,較具規模外,其餘個別鄉鎮種植面積均小於100 公頃,產區分散不利共同防治與管理,且為小規模耕種者經營,因氣候風土與栽培管理方式不同,品質難以齊一,造成供貨量質不穩,不利外銷接單及行銷。而紅龍果生產成本上,以工資占61%最高,我國工資成本高,與主要生產大國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等主要栽培國家比較,成本偏高不利國際競爭。政府近年推動水平棚架網室栽培,期望增加冬季果品的產量,節省人工套袋、施藥、紙袋等成本。因紅龍果外銷市場以中國為主,臺灣具有品種及栽培技術的優勢,但近年中國大陸已大規模推廣種植,未來可能與我國競爭海外市場,並降低對臺灣紅龍果需求。

臺灣紅龍果外銷狀況
臺灣紅龍果自2010 年開始有少量外銷,出口量及值均呈穩定成長,2010 年出口量為0.18 公噸,出口值為新臺幣8 千元,至2015 年外銷量為170 公噸,出口值為新臺幣14,908 千元。而在2016 年受颱風影響,國內市場價格高,外銷成本增加,外銷量減少至111 公噸,外銷值新臺幣10,718 千元。2016年主要出口國家為中國78.43 公噸(71%),其次為香港23.9 公噸(22%)、日本3.8 公噸(3%)、加拿大2.6 公噸(2%)、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2 公噸(1%)、新加坡0.4 公噸(0.33%)及其他國家,其中出口至日本的白肉種需經蒸熱處理,其他出口國家附上輸出植物檢疫證明書等文件即可出口,中東市場則為近年新興市場。目前白肉種紅龍果經由蒸熱處理可輸銷日本,紅肉種紅龍果部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正與日本洽談風險評估及檢疫處理條件,如獲日方同意,紅肉種將可輸銷日本。

臺灣紅龍果外銷挑戰
臺灣紅龍果個別農戶栽培面積小,各農戶間生產的果品品質規格不一,且受氣候影響,常造成供貨不穩定,以2016 年為例,受3 次颱風影響,造成國內水果價格高、外銷成本增加、外銷量減少,但在外銷市場上對供貨穩定之需求相當高,如未能穩定供貨,既有市場很容易被其他國家取代。為解決相關問題,期望能透過改進產期調節技術、現代化設施等生產,及輔導外銷供果園與集團產區制度,逐漸改善供貨穩定度,以利市場接單。而臺灣紅龍果深受來臺觀光客喜愛,惟外銷受到目標國檢疫及採後貯運保鮮限制,無法外銷至許多國家,並受成本、價格、當地消費習性影響,由外銷量無法了解潛力市場對臺灣紅龍果的喜好程度,導致缺乏相關市場資訊。在市場上,因中國為臺灣紅龍果主要出口市場,但近年該地區栽培面積明顯增加,未來恐壓縮國產紅龍果出口價量,且與臺灣競爭海外市場,所以開發新興市場刻不容緩,未來可選擇高端市場,如中東地區、汶萊、新加坡、美加等,以分散市場風險。

此外,在外銷上需經航運、通關與在目標市場內之運輸與流通等程序,以加拿大為例,貯運期間達2 週以上,由於鮮果保鮮不易,到貨果腐率偏高及苞片萎凋是市場擴展的瓶頸,亟需加強採前管理及提升採後處理技術,建立紅龍果長期貯運技術,目前政府已投入科技計畫進行相關技術研發。最後,由於各國對食品安全與檢疫規定日益重視,越來越多國家要求進行海外查廠,或通路業者要求集貨包裝場需通過國際驗證。國內紅龍果集貨包裝場多較克難,將會限制外銷市場擴展,為符合外銷市場需求及提升集貨包裝效率,並建立標準化作業程序,政府自2016 年開始輔導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要求之大型集理貨包裝場。

總結
近年紅龍果經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進步後,果品品質大幅提升,不僅果粒大、甜度高、耐貯藏、極具特色,且營養價值極高。未來將朝分散並延長產季調節產銷、推動認驗證制度、建構安全管理體系,以確保產品安全與消費者權益,加強與進口果品間的區隔,強調健康安全及地產地消概念。在國外市場,除了持續拓展新興市場及強化臺灣優質水果品牌形象外,更要強化外銷供果園之登錄及追溯系統、從源頭管理生產目標市場所需規格、輔導集團產區,及透過改善運銷集貨設施與改進外銷貯運技術,以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圖文/余建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果樹產業科
原文出處 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