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展

張照堂獲頒第14屆TIDF「傑出貢獻獎」 胡台麗獲「特別紀念」開幕片《王船祭典》、《紀念.陳達》前衛經典重現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日揭曉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頒發給現年80歲的國寶級藝術家張照堂,表彰其在紀錄片領域的卓越成就與貢獻。今年也首度提出「特別紀念」,向2022年過世的民族誌紀錄片先驅導演胡台麗致敬。

本屆傑出貢獻獎評選委員黃建業、鍾適芳、傅可恩、吳凡、陳德齡一致認同兩位對台灣紀錄片的影響深遠而全面,「重要性不單只是作品,更包含紀錄片文化的推動、人才培育,以及他們開疆闢土建立的精彩紀錄片美學。」為此,TIDF也特別選映張照堂的名作《王船祭典》(1980)、《紀念.陳達》(2000)作為影展開幕片,特別放映胡台麗與李道明共同執導的《矮人祭之歌》(1988),邀請觀眾一同親炙經典風采。

TIDF策展人林木材表示:「張照堂老師是許多人的啟發者,生涯獲獎無數,然其泰半以攝影家的身份為人所知,於紀錄片領域的貢獻,以及其作為紀錄片創作者的作者身影仍未被完整論述,期待透過TIDF全面地呈現他的紀錄片作品與先鋒視野。」

開創紀錄片新美學 張照堂前衛經典重現
張照堂自1968年加入中視後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以台灣鄉土文化為焦點,完成一系列紀實節目。雖在戒嚴時期進入體制內工作,他依舊戮力探索新的影音呈現手法,不少作品在當時引起極大震撼,拓展了人們對紀錄片的想像。創作之外,他亦積極投入紀錄片的教學與推廣,進入學院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並於1998年推動創立第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IDF特別精選兩部張照堂的經典紀錄片作為影展揭幕。《王船祭典》全片未收錄任何現場音,將台南蘇厝村燒王船的祭典畫面配以西方前衛搖滾民謠,迸發出祭儀的神聖與神秘,被認為是台灣實驗和詩意紀錄片的濫觴;攝於1970年代間並於2000年重新剪輯完成的《紀念.陳達》,亦捨棄旁白敘事,聚焦月琴歌者陳達的表演,讓樂音與影像成為主角,自然呈現藝術家的生命狀態。

緬懷民族誌影像先驅 特別紀念胡台麗
2022年逝世的胡台麗,是台灣拍攝民族誌影像的先驅,兼容傳統與實驗的拍攝觀點,為台灣民族誌影像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她對紀錄片推廣和人才培育亦貢獻良多,是台灣首位將作品推上院線放映的紀錄片導演,更成立了亞洲唯一的民族誌影展,積極開闢台灣與國際民族誌影像的交流平台。

為了向胡台麗導演致敬,TIDF特地選映她與李道明共同導演、張照堂擔綱攝影的名作《矮人祭之歌》,並將以16毫米膠卷完整放映。片中記錄1986年賽夏族「矮人祭」(pasta’ay)十年一次的大祭,巧妙取用祭歌虛實反覆的形式作為影片結構,展現族人所面對的錯綜生存危機,與尋求團結續存所付出的努力。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10日至5月19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為了表彰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張照堂,TIDF除放映兩部經典作品之外,更將舉辦兩場講座,從不同角度談論他在紀錄片領域的開創與成就。更多活動與節目內容將陸續公開,眾所矚目的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入圍名單則將於2月19日揭曉,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

張照堂簡歷
張照堂生於1943年,自1968年加入中視新聞後,經手「六十分鐘」、「映象之旅」、「芬芳寶島」等電視紀錄片系列專題的攝製。節目中他秉著一貫的關懷視角,將鏡頭瞄準台灣在地文史、鄉土風情和素人藝術家,貼近人民與土地的內容獲得廣大迴響,更於1980年以《古厝》和《王船祭典》連番獲得金馬獎與金鐘獎的肯定。解嚴後,他於1990年代投入公共電視的籌備,並加入超視負責監製「調查報告」、「生命告白」、「對抗生命」三個紀實專題節目,取材大膽觸碰二二八事件、蘇建和案、核能廢料等敏感或爭議議題,也關懷同性戀、吸毒少年、原住民等弱勢族群,內容漸漸趨近他認為紀錄片應「反映現實、批判現實」的理想。除了拍攝紀實節目,他持續創作實驗紀錄片,如《剎那間容顏》(1976)、《逆旅與幻象》(1984)、《人在路上》(2003)等,帶著自由與實驗的精神,不斷嘗試影像創作的各種可能,開創出新的紀錄片美學,也拓展了人們對於紀錄片的想像。此外,他亦積極投入紀錄片的教學與推廣,不但推動創立了1998年的第一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並擔任副主席,更先後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影像創作人才,包括楊力州、黃信堯、莊益增、吳耀東都曾是他的學生。

胡台麗簡歷
胡台麗生於1950年,身為人類學者與紀錄片導演,她的作品奠基於扎實田野,重視與被攝者間的倫理關係,除了原住民族文化,亦關注性別、省籍、土地等當代議題。兼容傳統與實驗的拍攝觀點,為台灣民族誌影像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創作之外,胡台麗也致力於紀錄片推廣和人才培育。她是台灣首位將紀錄片推上院線放映的導演,作品《穿過婆家村》(1997)開啟了紀錄片與公眾對話的機會,創下台灣影史重要里程碑。極富遠見的她,除參與早期女性影展的籌辦,也成立了亞洲唯一的民族誌影展,積極開闢台灣與國際民族誌影像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