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湯禎兆 影評 : 如何理解「視覺過剩」?以黃精甫為案例分析 / 《復仇者之死》

看《復仇者之死》,不禁想起彭麗君近著《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中,以「視覺過剩」的概念來分析黃精甫的專文。我相信由黃精甫的短片開始,大抵沒有甚麼人會反對:黃精甫的作品,一向有視覺效果大於人物的感覺,此所以彭文分析《江湖》及《阿嫂》均出現人物成為視覺附庸傾向,也確屬中肯之見。只不過對作者為黃精甫「失敗」作尋找美學上的解説,從而表達個人獨有鍾情的感受,我又覺得不妨延伸下去來一次對話。

彭文為黃精甫重「視覺」棄「敍事」的創作策略,嘗試提出背後可能的美學基礎,而且以錄像藝術家的例子為證,反映出敍事性已跟意識形態掛鉤,「故事」則被視作為表達情感及建立價值的工具,於是主攻視覺以用作反對敍事性,也可成為抗衡全球文化霸權的策略之一。錄像藝術家對敍事性抗拒的風氣固是實情,但我認為不宜作為鋪陳背景去引導讀者循此方向去解讀,最重要的原因是黃精甫即使由實驗性的短片開始,其實從來都沒有呈現出抗拒敍事的傾向。

而他迄今被一致認為最成功的代表作《福伯》(2003年與李公樂合導),更是視覺形式與敍事內容(父子由對立到同體的複雜探究)精準結合的上佳示範(黎德堅編劇)——他其後作品的「視覺過剩」,不過説明在敍事元素掌控上的力有不逮,而非一種自覺的美學探求。敍事上的蒼白貧乏,彭文透過《江湖》及《阿嫂》的例子早已書之甚詳。事實上,在日後的《十分鍾情之清芳》(2008)及《復仇者之死》(2010),我們反覆看到的都是敍事元素與視覺形式的錯配。

前者的南丫島愛情小品,導演一直以唯美的攝影去迴避發展人物的敍事性關係,於是開始時的疑幻疑真,亦以充滿疑團來吿終,觀眾共同經歷了一場在原地踏步的影像之旅。後者更放肆地無視一切現實上的敍事邏輯,然而又渴望透過不斷互相殺戮及報復的安排,從而去帶出人性及神性的諷喻,那顯然就是自我作弄的矛盾演繹,破腹取子的血腥鏡頭儼然在自我嘲笑以上不成形的概念早已胎死夭折。

彭文透過對《江湖》中Turbo被人毒打甚至強迫與狗性交的場面,來説明黃精甫不惜違反觀眾的視覺原則,來建構一個不可能的鏡頭位置──「電影中所顯示的強烈的作者在場,跟任何類型片標準或觀眾認知的慾望都不會妥協。」我想借此指出黃精甫的「視覺過剩」先建基於無力平衡敍事性及視覺風格的失衡,覆陷於對「作者在場」的視覺風格誤判偏差,於是才處於現在的尷尬處境一一既無力在藝術層次殺出一條血路,也未能融入商業市場擴展存活空間。彭文所指出的一幕,揭示了導演企圖透過破壞現實上的視覺常軌,來強調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一種以片段式及場面式的標籤理解反過來恰好説明創作人無力統御全體,貫徹風格的缺憾。諷刺的是,以上所謂「視覺過剩」的創作風格,其實在香港電影的系譜上從來並不新鮮,由桂治洪的憤怒至死到黃志強的火氣迫人,全都鮮活地明示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本土特性。然而值得反省的是,以上導演呈現於視覺風格的癲狂表現,其實均以統一風格及意象來貫徹實踐,而當中的敍事元素容或單薄粗疏,卻堅守相輔而非相乖的原則來建構。

當今天影迷對塚本晉也《鐵男》(1998)的金屬科幻美學趨之若鶩,黃志強早已在《打擂台》(1985)示範了拳腳武俠與爛鐵科幻crossover創意驚人的嘗試。桂治洪對暴力、色情乃至靈幻的「視覺過剩」表現,幾至俯拾皆是的地步,但背後貫徹的仍是對宿命觀的展現,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無政府主義狂態反悖,從而去成就一個又一個挑戰宿命的憤怒英雄面貌。簡言之,視覺風格從來不用與敍事元素視為二元對立的關係,尤其在商業類型片的範疇下,「有前無後」差不多屬一條自殺的不歸路。更重要的是,視覺風格的審定,從來以全片整體作統一環視,「有句無篇」也不可能成為褒辭。

回過頭來,我其實也是對黃精甫情有獨鍾的一分子。不過我選擇否定他對「視覺過剩」的影像詮釋,從而去召喚《福伯》中精魂重生的黃精甫──這大抵就是本文的目的。

作者:湯禎兆
刊物:香港電影
Year:2011年
Month:02月
期數:#39

原文出處 香港影評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