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喬治鎊 影評 : 《親愛的陌生人》(All of Us Strangers,2023)

《親愛的陌生人》(All of Us Strangers,2023)是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的第五部院線劇情長片,改編日本作家山田太一1987年的小說《與幽靈共度的夏天》(異人たちとの夏),亦為重拍改編該書的同名電影(台灣片名為《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1988),敘述一名中年男人與已故父母和同棟大樓鄰居的奇異重逢與接觸,入圍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英國獨立影片等14項。

獨來獨往且深居簡出的影視編劇亞當,某天拒絕似乎是同棟大樓唯一鄰居的示好後,反而心血來潮以對於父母的回憶撰寫劇本,並重返暌違已久的老家,卻意外與仍住在裡面且為年輕時期的父母重逢,同時他也打開心房向鄰居哈利回應並展開交往,不過這一切超乎現實和打破原本作息的際遇與改變,似乎也讓他的精神狀態瀕臨崩潰。

以下有原版與本版劇情比較劇透,請慎讀

雖然背景從日本改成英國已有民族文化差異,安德魯海格毫不意外地把主角改成同志,才是最關鍵的改編。乍看之下只是改變性傾向,其實所有角色互動、劇情走向,甚至驚人大轉折結局,都牽一髮而動全身地圍繞著同志設定而行,具有「陌生人」和「異於常人的人」雙關義的日本原名「異人」,在本版中便高明地合而為一。

比起原版失去親人或情人的孤獨,在本版中更多了身為少數族群從小便被當作異己而遭受的疏離,所以亞當與從他小時便意外喪生的父母重逢後,自然亟欲讓他們瞭解自己,遂讓出櫃成為一大重點。海格聲稱本片是他至今最私密的作品,連主角老家的房子都正是他現實中的真正老家,可想而知,片中頗有摩擦的出櫃過程,便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歷。

同樣可想而知的,是海格也把過於靈異鬼怪的部分全部刪除,包括原版中主角父母的鬼魂仍能被其他人看見、他們隨著日暮逐漸消失,以及最後鄰居其實是來尋仇的索命厲鬼,這些以浮誇情節對於俗不可耐亞洲影劇的嘲諷意味,被海格聰明地轉化為他的招牌寫實詩意風格。

原版中鬱鬱寡歡的鄰居雖亦能令人同情,到頭來仍嫌把女性妖魔化的父權刻板印象,本版則正因把該角改成男同志,而與主角一樣被聚焦於自身父母不得而知或不被父母認同的極度孤寂,因而連帶把結局從商業化的厲鬼現形和降妖伏魔,反轉成打動人心的彼此依歸相濡以沫。

無巧不成雙,在看本片前正好也看到亦以男同志為主角的日本影集《昨日的美食》(きのう何食べた?,2021-)第二季最新一集第六集中,主角之一賢二說到自己有手足而沒有傳宗接代的壓力,與本片中哈利提及的家庭背景不謀而合,為其伴侶的另一名主角史朗則也和亞當一樣身為獨生子,所以便有符合父母期望重任的矛盾情結,可見至少較為年長的同志與保守家長之間的關係類型,放諸四海皆準。

角色縮減為剩下最主要的四個,除了賦予劇場感,也讓這些角色獲得更多塑造刻劃的篇幅,公開出櫃的演技派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終於以本片造就電影代表作,把亞當從孤僻、壓抑、恐懼到接納、解放與和解的轉變詮釋地深刻感人。

早該入圍奧斯卡、尤其是終於繼被忽視的出道作《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23年後的克蕾兒佛伊(Claire Foy)和傑米貝爾(Jamie Bell)各有面對兒子出櫃的複雜心情,以及深懷歉疚與不忍訣別的發揮戲碼;出道短短五年便反而已幸運問鼎過奧斯卡影帝的「新人」保羅梅斯卡(Paul Mescal)也再展天生戲胞,深入詮釋哈利一角體現渴望被愛與孤獨遺憾的中心主旨。

本片也可視為融合海格的兩部最佳代表作《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2011)及《45年》(45 Years,2015),前片對應亞當和哈利的互相傾訴心事的誠摯深情,後片則雖無真正靈異元素,卻也有鬼魅般存在的過往人事;他也多所精心設計與原版的對應連結,包括主角父母家的圓桌、主角與父母相處及合照的畫面,對於性愛的露骨呈現,改成同志題材更是理所當然不可或缺,也刻意顯示主角劇本上標註的背景,即為原著出版的年份1987年。

除了預告中便使用、與1980年代、遺憾故事和酷兒完美契合的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翻唱的名曲〈Always on My Mind〉,海格把原版中象徵與父母回憶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經典歌劇曲目〈O mio babbino caro〉,改成主角個人年少時最愛的英國樂團法蘭基到好萊塢(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The Power of Love〉應亦為海格的私密置入,也透過歌詞拓展到亦包含所有與他人連結的觸碰與關懷,也讓改成主角選擇與鬼魂相守、從孤獨個體的異人成為依偎取暖的「同人」的開放式結局,以幻化合為投影光線般的滿天星斗,造就比原版更加靈異淒美的極致浪漫。

原文出處 喬治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