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Pasoa Yang : 埔地的前世今生 20231104

(一)「埔地」怎麼變成「官地」的?
1895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官有林野取締規則」,規定:「無證明所有權……之山林原野,算為官地」;由於原住民的土地使用、持有觀念與漢人不同,他們以巡狩、燒耕營生,移動於各自部落的領域內,千年不變,當然也沒有發生買賣行為,或向任何時代的入侵者政權登記。正因為沒有買賣契,也沒有官府登記資料,就被「依法」劃為「官地」了。

這樣發生的官地,台灣的東西部都有,大部分是水源不足,築圳不易的台地、坡地(山埔仔地),或是易遭水患的低地、河埔(湳仔地、溪埔仔地),泛稱「埔地」。而水源充滿好等則的地段,經歷荷治、鄭治、清治(1624-1895)的開發,幾乎都變成大小租戶間反覆買賣的水田物件了。這些水田因為有地契佐證,得以幸免充公。(詳閱附圖:西日本台灣學友會會報No.6)

(二)無教會主義者的殖民觀
札幌農學校時代與新渡戸稲造同窓的内村鑑三提唱「無教會主義」,主張在神面前,人是具備獨立人格的。不要拘泥於教會與儀式,要重視直接閱讀聖經所得到的信仰。他認為武士道與基督教的精神彼此沒有衝突,清廉潔白的武士道精神,正是基督教的真理與正義的實現。

同樣是「無教會主義」信仰者的新渡戸稲造,在其著作:「『脱殖民地化』為殖民地著想的經營論」裡強調以下四點:
1)殖民地政府沒有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
2)殖民的最終目的在追求全球的人性化與實現人類的最高發展。
3)殖民地是一種生病的状態,一時性的東西。
4)至少土地必須實現世界社會主義。

新渡戸稲造的理念,由他的傳人,同為「無教會主義者」的東京帝國大學總長,矢内原忠雄予以體系化。矢內原忠雄反對以統治者的立場考慮殖民政策,他明白指出,殖民政策的目的在於殖民地的平和的分離、獨立,以促進世界平和。

(三)糖業甘蔗之引進
1899年前往台灣總督府殖産局赴任的新渡戸稲造,否定略奪式殖民政策,主張為殖民地著想的殖民地經營。為此,他對米、砂糖、樟腦、茶四種産業做過戰略性比較之後,判斷砂糖最為有力。他將台灣的糖業規劃成農業政策、工業政策、商業政策三段階,分別立案。

新渡戸稲造引進糖業甘蔗,加以改良馴化,以利推廣。他鼓勵水源不足地區的農民將甘蔗與稻米輪作,更利用廣大的官地(山埔仔地、溪埔仔地)遍植甘蔗,將台灣的製糖事業推向高峰。水源充足的中部地區,也因為糖廠的甘蔗需求量高,而提高收購價格,造成產地甘蔗價格直追蓬來米的「米糖相剋」現象。戰後論者只用「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揶揄糖廠,卻不提「米糖相剋」帶來的收益,有失公允。

台灣糖業的全盛時期,產量、產値世界第一,爲台灣賺進寶貴的外匯。

新渡戸稲造在擔任は東京帝國大學法科教授兼第一高等學校校長時(1906-1913年),曾經在演講中拍桌痛駡第五代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拜糖業之賜,台灣的財政豐膄了,竟然拿那個錢,去大規模討伐沒有加害日本人,去驚醒安靜的在高山上生活的人們(太魯閣族)的睡夢,這是在幹什麼的!」矢内原忠雄全集vol.24,p.391。

矢內原忠雄是當時在台下聆聽演講的學生之一,受到新渡戸稲造影響,矢內原不只致力於「殖民地本位的殖民政策」之研究,也支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甚至為了反對1930年代一連的戰爭,不惜辭去東京帝國大學總長之職位。(詳覧:日台慰靈訪問團 台灣特別講演2022.6.12日本・福岡)

(四)戰後的埔地官地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四大製糖會社,成立「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日治時期糖廠所有的土地也直接變成台糖的土地了。之後,由於競爭力衰退,連年虧損,只能賣地維生。例如台糖在花蓮的土地,大概只剩下當初的1/3,台東大概剩下1/4的土地。

西部方面的轉讓租賣也不遑多讓,除了一些大型遊樂場、工業區、公家營舍用地之外,近年的科學園區也大多仰賴台糖提供土地。晶片工廠蓋在「無證明所有權……之山林原野,算為官地」,而成為百年之後再度「產量、產値世界第一,爲台灣賺進寶貴的外匯。」的事業。當年極力主張「脱殖民地化・為殖民地著想」的新渡戸稲造,在天國應該會很欣慰的。

(五)「寄望」於中國國民黨
1895年台灣總督府的「埔地官有」容或非議,然而這樣的政策會在台灣住民的土地上發生的背景條件是大清帝國割讓台灣。那麼,以大清帝國後繼政權自居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產的同時,理當負起土地轉型正義的責任。

1945-2000長達55年的國民黨連續執政,台糖土地沒有轉型正義,2008-2016國民黨再度執政的8年期間也沒有。民進黨執政後雖然有通過「原住民土地及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但是原住被充公的土地,卻因台糖為民營公司而變成「私有地」,無法劃入傳統領域中。

我們特別「希望」開口閉口皆曰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能够明白交代清楚,如何落實大清帝國後繼政權責無旁貸的這項歷史責任。

原文出處 Pasoa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