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曾吉賢 : 走路,做為實踐小區域文化路徑的一種方法。


走路,做為實踐小區域文化路徑的一種方法。

走路,其實是面對城市聚落區域內散落具有歷史、文化、產業、生活遺址、現場最佳的串連方式。當然,先確立能串連這些遺址與現場的「主題」,從歷史事件、傳統產業、宗教信仰、生活與勞動經驗、文化認同、送往迎來等找出主題。因此,在同一主題下開始田野遺址、現場、物件、文獻、經驗與故事。這類似「敘事研究」的研究方法,建構出主體意義,甚至具有戲劇性的「敘事文本」,強調脈絡與關聯性。

所以,口述訪談、調研事件脈絡、文獻檔案的蒐集成為重要的實踐的基礎方法。面對世代遞嬗、社會變遷與都市化,不只重視與主題相關的建築、設施、遺址,更應在區域內找出殘件、記憶等主題符號,更應納入近代衍生的改變,甚至具有主題意識使命的團體與行動。凝聚區域內共感、共知,進一步能與外界產出共鳴,這是串連所必須的文化工作,也是最難的一部分。

我若以台南市新營糖廠的糖業作為主題為例,糖業鐵路當然是串聯糖業主題最佳的方式,從糖廠往北的土庫線(南北線),往西的布袋新岸線兩條尚有鐵道遺址作為步行的方向,鐵道沿線可以串連那些重要的糖業有形與無形具有文化性資產?串聯那些有糖業相關的事件與故事?串聯那些團體?那些行動?

這就是文資局推動糖業文化路徑必須面對的功課,從小區域落實做為基礎,台灣無法像歐洲或向絲路這樣一開始就實踐出跨國、跨域的文化路徑,畢竟以糖業為例,近二十年來糖產業的消亡所帶來的破碎化、刻板化,不僅有形無形文化性資產快速流失,也窄化了糖業文化可以再擴張的價值延伸。

今天我將赴文資局參加一場臺灣文化路徑整合推動平台第一場協作網路建置工作坊,可惜我看了出席名單並無台糖公司。台灣糖業公司在這主題區域內勢必成為最重要機關,畢竟是這些產業遺址的所有人,持續動態運轉其中一段鐵道,更是擁有許多圖資文獻,是台糖人的老東家。

我常說,文化工作也是對人的思想工作,我與新營糖廠員工日夜相處,當年若沒有新營糖廠副廠長與其幹部的支持,烏樹林車站是否存在仍然未知?這二十幾年來,我當然批判台糖,也協助台糖,更擁有許多台糖知己。

糖業文化路徑的推動要從台糖公司著手,如同我當年埋進新營糖廠三年一般,那三年我只完成「沒有糖廠的副廠長」紀錄片與再生一座老車站,並搶救部分歷史文獻而已。若有更多文化部資源,帶入更多比我優秀的年輕人,實際走進台糖,協助台糖,那三年後我相信會有更可觀的成績,糖業文化路徑就不會僅在糖廠外招喚,或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與連結,而是從糖廠出發,沿著鐵道走路,串聯更多可能。

(圖一為台糖新營車站,圖二、三為東太子宮站)
曾吉賢寫在前往參加文化路徑工作坊高鐵車上 2023/5/19

原文出處 曾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