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黃應貴 教授】(1947年-2022年12月22日)


黃應貴教授於2022年12月22日辭世,台灣人類學界痛失一位重量級學者。

黃先生為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博士,於1976-2012年間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並曾擔任所長(2000-2005)。2012-2022任教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擔任特聘教授,堅持學術與教育工作直至過世為止。

黃先生是當代人類學田野工作與研究的典範,自1970年代以降,數十年來深耕東埔布農人的民族誌,代表作《「文明」之路》三部曲刻劃東埔布農人在橫跨殖民、現代化、與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置身於國家、資本主義與基督宗教的交織中,文化傳統如何形塑、再創造,地方社會文化的面貌如何形成,當地人又如何思索自我定位與未來追尋。

台灣人類學理論發展亦是黃先生著力甚深的工作。1980年代末期,他提出基本文化分類概念的重要性,深入當地人的深層文化概念,並積極回應當時社會科學的問題,系統性地針對重要課題帶領學界同仁進行探討。主編的《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與《物與物質文化》四本專題論文集,是台灣人文社會研究轉向文化主觀研究的重要成果。其後出版之《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體現了人類學者的深刻關懷,並將身為非西方世界人類學者對於世界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研究的知識立場,融合入理論著作《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

黃先生近十年致力於「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研究計畫,指出台灣社會已然邁入了新自由主義經濟與治理體系,舊有的現代性知識框架不足以理解當下的時代,於是進一步以前瞻視野規劃包括家、當代宗教與存有、地方社會、金融經濟、族群、政治與國家治理、主體與自我、社會運動、性別與代間等台灣社會在新世紀面臨的重要課題與挑戰。他持續以恆心及毅力號召跨領域學者共同探索,透過講論會與研討會,已出版系列論文集八冊。目前叢書還有最後兩冊未竟之業,尚待整理出版。

綜觀黃先生一生的學術志業,一直秉持著對人與社會的熱情,結合深度田野與宏觀視野,兼具世界民族誌比較以及綜觀社會人文學科知識的關懷,開展出立基於台灣社會研究的現代人類學格局,留下深厚的學術資產。他同時透過學術課題的領航以及在台大與清大的教學,培育許多人才。今年八月,黃先生出版了《解鎖新「識」界》一書,詳述其成長歷程與對社會的敏銳觀察、學術關懷以及對核心主題的思考歷程,並期許新時代的年輕人「發展出合乎時代需要的新知識」。如今哲人已遠,哀傷之際,讓我們以此共勉。

原文出處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