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是那裡有問題?外貌相似卻沒血緣關係?


生活在美國亞特蘭大的 Charlie Chasen 和 Michael Malone,經常也被人誤認為對方。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祖先更是來自世界不同的角落。但他們由臉型、五官,以至髮色,都似得驚人,就連面部識別軟件也難以分辨。最近,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就在雜誌「細胞報告」發表論文,嘗試解釋這種「分身」現象。

巴塞隆拿 Josep Carreras 白血病研究所的 Manel Esteller 博士,曾進行有關雙胞胎的研究,後來對上述現象感到好奇並展開實驗,發現一些外貌相似但沒血緣關係的人,竟有著相似的遺傳基因(DNA);許多人不但體重相若,就連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徵,如吸煙與教育水平等也類近,顯示遺傳變異可能與外貌有關,並影響某些行為習慣。

研究團隊招募了 32 名長相相似的人,他們都曾參與由加拿大藝術家 François Brunelle 發起的 I’m not a look-alike! 項目,展示合照。研究員為每對外貌相似的人進行 DNA 測試、關於其生活的問卷調查,還將他們的照片以 3 個不同的面部識別程序作分析,其中 16 對跟使用相同軟件識別的同卵雙胞胎獲得相似分數。

研究人員隨後仔細研究所有參與者的 DNA,發現被面部識別軟件「誤認」為同卵雙胞胎的該 16 對參與者,比其餘 16 對具有更多共同基因。「這些看起來相似的人,事實上,是因為他們共享幾種遺傳變異。」Esteller 指,這些相似的變異以某種方式顯現,如鼻子、眼睛、嘴唇,甚至是骨骼的形狀。而這些相似的代碼只是出於偶然。

然而,該 16 對共享多種遺傳變異的參與者,其表觀基因組卻有著極大差異。表觀遺傳學是研究環境和行為如何令一個人的基因運作產生變化;而當研究員觀察他們體內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時,也發現明顯分別。「這些結果不僅有助我們了解遺傳基因對外貌的影響,還可能有助研究人體測量學,甚至是人格特徵的形成。」

這項研究因樣本數目有限,難以定論上述結果是否仍適用於更大的相似群體。而且它側重於來自歐洲的配對,尚未能證實來自其他地區的人是否會得出相同結果。

美國 Nemours Children’s Health 的兒科醫生和遺傳學家 Karen Gripp 博士,曾經以面部識別軟件,為可能有遺傳疾病的患者進行面部特徵評估,認為有些特徵可能反映某些遺傳疾病。她認為兩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遺傳物質變化會影響面部結構,相比之下,微生物組等因素的關聯較小。「身為一名遺傳學家,我堅信自然和遺傳物質幾乎對所有事物都非常重要,但這並不足以否定培育或其他因素的關聯。」

Gripp 還指出,面部識別軟件的準確性仍存在爭議。但去年一項聯邦調查發現,至少 16 個聯邦機構將其用於數碼登入或網絡安全;6 個用於刑事調查;10 個表示將擴大其使用範圍;而至今,它更常用於機場、公司、住所大廈和學校等作出入監控。

「將這項研究引用到現實世界,就會發現面部識別工具仍存在誤判的風險。」過去已有研究指出該技術在識別有色人種時的弱點,亦有人曾因此被錯誤逮捕。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