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水井》雲林縣水井村 記錄僅存鑿水井的人


雲林縣口湖鄉水井村是雲林最邊陲的地帶,由於全村被湖泊環繞,使得村子的布局有如「井」字,故被稱為水井村。

水井村緊鄰台灣海峽造成土壤偏鹹,再加上全年風大,使得此村不適合栽植作物。近百年來,水井村民為了討生活必須離鄉背井工作,老一輩人的鑿井技術讓水井村成為台灣知名的鑿井村之一,代代相傳的技術使得鑿井業成為水井最普遍的行業,全盛時期村裡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鑿井相關事務。有的師傅甚至協助台灣鑿井龍頭台糖鑿井隊開鑿地下水,因為技術高超而獲得美名。雖然鑿井業收入頗豐,但必須長年離鄉背井、沒日沒夜的工作,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工作型態。

隨著地下水開發的管制,鑿井業日漸萎縮,目前水井村從事鑿井的人口不到十人,且僅剩一戶仍繼續傳承鑿井技術。水井村從早期的人工鑿井到現在的機械鑿井,見證了台灣地下水開發技術與態度的轉變。雖然現在自來水看似普及,但仍有些田地是水抵達不到的地方、農民沒水灌溉,鑿一口井依然是維生所需。

導演|黃威勝
台灣新竹人,畢業於東海大學。曾任明日報、壹週刊攝影記者,長期關注人與土地間的故事。紀錄片作品包括《西索米 陪他到最後》、《蒸汽消散》等均獲國內外影展肯定。現任鏡電視藝文中心攝影記者。

原文出處 鏡新聞

==============

每一滴水都得來不易。

前年,在台灣最缺水的時候,我們在雲林縣水井村跟著家傳三代的鑿井人一起鑿了一口井,在鑽頭上上下下與東北季風的呼嘯間,見證了鑿井業的起起落落,甚至,可能是最後一代鑿井人。做這一行,錢來得快也去得快,生活與健康也往往跟爆肝式的作息一起葬送。

鑿井大哥笑著說:「這一行像乞丐,走到哪、做到哪、睡到哪。」需要鑿井之處必定是荒原,無法遮陽避雨,一旦開鑿就不能休息,必須不眠不休的忍受風吹日曬。

謝謝所有的受訪者,在採訪拍攝期間見識到最孤絕的工作情境,也感受到最澎湃的餐桌。雲林海口人的熱情鎮得住風狂的東北季風。

文字出處 Lily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