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最好的都給烏克蘭了,只給我們剩兩件毛衣。”這是布拉格遊行者打出的一副標語。當地時間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湧入7萬人,民眾走上街頭反對歐盟和北約,要求解決生活成本危機。無獨有偶,9月4日,德國科隆等地也出現了民眾遊行示威,主要口號是反對戰爭,反對向烏克蘭供應武器。而最新的俄歐爭吵焦點,則是美歐想強推對俄能源限價,普京則警告“當心一無所有”。觀察者網邀請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黃靖,解讀歐盟內部動向和能源短缺對歐洲各國的影響。
觀察者網:波蘭法律與正義黨主席卡欽斯基,對納粹在二戰期間入侵和占領波蘭提出1.3萬億美元賠償要求,相當於波蘭2022年預期GDP的兩倍,德國政府現在已經拒絕了波蘭的索賠。法律與正義黨執政以來經常提出二戰賠償議題,堅稱德國負有“道德責任”,且波蘭國內受困於通貨膨脹和經濟放緩,波蘭在此時提出二戰索賠的目的有哪些?
黃靖:俄烏戰爭中,波蘭也受到很大波及。波蘭是歐洲國家中最緊跟美國、最堅決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之一,而相比之下德國卻顯得很不積極。這裡有德波烏之間複雜的歷史淵源。波烏都是納粹德國的受害者,而且波蘭一直夢想恢復1939年的版圖。這次戰爭中,波蘭總統杜達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給雙方公民特殊的法律權利。現在波蘭通貨膨脹嚴重,並且接收了不少烏克蘭難民,其數量比所有其他歐洲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作為執政黨的法律與正義黨現在提出索賠,從根本上說是在面臨內外交困、民調一直降低的情況下,利用俄烏戰爭激發起來的民族情緒和民眾對德國“不積極”的抱怨,通過對二戰的索賠來提升支持度,拉取選票。
波蘭政府提出賠款要求,可以說是一箭三雕:第一,進一步表明自己真正代表波蘭的利益,利用民族情緒獲得道德製高點。第二,進一步激發波蘭對所謂的歷史不公正待遇的情緒。波蘭最大的理由就是,1953年接受賠款協議時,波蘭在蘇聯的控制下,還不是一個主權國家,當時東德西德是分裂的,蘇聯爲了獲取東德的支持,逼迫波蘭放棄賠款;波蘭政府“譴責”這段歷史對波蘭不公,進一步在國內獲得支持。第三,希望通過“賠款”緩解波蘭面臨的巨大經濟困難和通貨膨脹,如果真能把這筆錢要回來的話,波蘭可以獲得一大筆資金。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和道德上的製高點,克服波蘭面前的困難。
觀察者網:這樣一來對波德關係會有哪些影響?
黃靖:德波關係一直有問題,一方面冷戰結束後,德資大舉進入波蘭,現在波蘭主要工業和製造商都跟德國有關係,波蘭經濟很大程度上被德資全覆蓋了。波蘭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德資來促進生產,另一方面又對德資把持波蘭經濟有怨恨。波蘭在二戰期間受到德國和蘇聯的雙重夾擊,後來蘇聯垮掉了,兩德統一了,波蘭還是有很多的不滿和歷史仇恨。
此外就是目前的烏克蘭問題,德國在朔爾茨領導下比較弱勢,不怎麼支持烏克蘭,而波蘭是積極支持烏克蘭的,這使得雙方有一些分歧甚至矛盾。
現在波蘭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當然會使得德波關係進一步惡化,這是法律與正義黨所需求的,他們試圖通過製造一個在歷史上跟波蘭有仇恨的國家的對立緊張局面來抬高其國內支持度。
觀察者網:8月2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捷克發表演講《歐洲是我們的未來》,他認為歐盟應該擴張到西巴爾幹國家,改為多數同意制度。並強調,德國支持歐盟擴容,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等國都應該加入歐盟,這呼應了馬克龍提出的歐洲政治共同體。俄媒認為歐洲已經選擇了對俄擴張政策,如何理解朔爾茨演講的意思?
黃靖:分析朔爾茨的演講要跟現實聯繫在一起,我認為演講更多地是一種象徵性。自從英國脫歐以來,德國就把整個歐洲扛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對於德國來說,只有在經濟、政治局面上,讓歐洲保持團結一致,德國才有前途。如果歐洲分裂,對德國將是很大的打擊。但當前能把歐洲團結在一起的,就剩下德法兩個國家,兩者有一個歐盟領導權的競爭關係。
法國硬實力是比德國強,因為法國有獨立的軍備體係並且是個核武國家。但德國經濟比法國強很多,是個製造業大國。 2009年以來歐元其實是由德國經濟支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必須要把歐洲扛在自己肩膀上,以歐洲團結為己任,並且絕不能落在法國的後邊。
因為馬克龍提出了歐盟要團結,所以朔爾茨絕不能輸給他,也提出歐盟要團結,馬克龍說歐盟要進一步擴張,朔爾茨也持這一立場。實際上,朔爾茨最近的支持率也在下降,他想要對內拉抬自己的支持度,對外強調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有一點值得關注,在北約峰會上,馬克龍和朔爾茨都是很安靜的,他們沒有公開提出把烏克蘭拉到北約,但要拉到歐盟裡面;因為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堅決反對的,但並不是非常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
觀察者網:朔爾茨在捷克布拉格發表這樣一個寓意歐洲一體化和歐盟改革的演講,但反響很差,甚至捷克公開反對一些改革方案。波蘭總理也譴責了法德領導的歐盟對較小成員國採取帝國主義行為,是事實上的寡頭政治,如何看待中東歐對法德為核心的老歐洲的顧忌?
黃靖:從版圖、人口上來說,中東歐一點不比西歐差。東歐有17個國家,其中比較大的國家就是波蘭、烏克蘭,但烏克蘭還沒有加入歐盟,而波蘭自認為是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有做歐洲大國的野心。他們就感覺到西歐在壓制東歐。
在俄烏戰爭爆發以前,矛盾不是很突出,俄烏戰爭爆發以後,顯然東歐對烏克蘭支持的力度、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以及對俄羅斯的恐懼都要遠遠超出西歐。
某種意義上,美國在利用東歐來綁架西歐,尤其在北約內部。這樣一來,東歐覺得兩者以前只是經濟上的差距,現在政治上的差距也打開了,東歐具有一種強烈要求平等的願望,生怕西歐的法德控制了歐盟。
現在確確實實有這樣的趨勢,他們表達不滿也有目的,第一要加強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第二,擔心德法這些西歐大國掌控了歐盟的發展方向,東歐會蒙受損失。
在俄烏戰爭中,他們對西歐一些主要國家不積極支持烏克蘭又一些不滿,諸如此類的問題聚集在一起,以至波蘭、捷克對歐盟擴張和改革也表達了不滿和反對意見。
觀察者網: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民眾走上街頭髮聲發對歐盟和北約,要求解決生活成本危機。抗議活動組織者來自“極右翼和邊緣政治團體”,呼籲捷克在軍事上保持中立,捷克總理菲亞拉聲稱這些活動由“親俄勢力”發起。有觀點認為捷克是目前歐盟狀況的縮影,如何看待其在“政治正確”和“國計民生”之間的分歧?
黃靖:我一直有個觀點,歐洲的決策層有三個傾向。第一個傾向就是政治正確綁架了決策理性,這次俄烏戰爭中,歐洲緊跟美國對俄羅斯採取制裁,對其國內產生了嚴重的反噬,通貨膨脹、物資緊缺、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但歐洲的決策者們仍然高調地要加碼製裁俄羅斯,種種非理性的政策現像在歐洲表現非常突出。
第二,歐洲政治碎片化非常嚴重,不但各個國家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東歐國家和西歐國家也不團結,南歐的西班牙、意大利和北歐的瑞典等等,這些國家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而且國內政治也非常分裂。捷克就是典型例子,一方面執政者非常反俄,堅決支持烏克蘭,但另一方面民生受到了威脅,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生活明顯不如前了,因而反對親西方的國內政府,導致國內政治的進一步碎片化。
第三個傾向是越來越極化,一些利益集團(往往是執政者)堅決支持烏克蘭,跟著美國打擊俄羅斯;而另一些人(往往是反對黨)則呼籲以民生為主,反對戰爭、反對不顧老百姓死活的政策,於是出現政治的兩極分化。
捷克國內將這三種傾向集中表現出來了,捷克現在日子很難過,民眾發起示威遊行,而政府還是一心一意要支持美國和烏克蘭。至於捷克執政黨說這是“親俄勢力”發起的遊行,我認為這是一種政治說辭,沒有具體的證據。再退一步說,美國能夠發起反俄運動,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為什麼不能發起支持自己的運動呢?
這場大規模示威中有極端右翼政治組織的影子,但右翼力量很難發起如此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因為在捷克的政治版圖裡,右翼佔的比重很小,如此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表明參加運動的大多數人不一定是右翼,而是普通老百姓。
通貨膨脹、電價燃氣費高起、物價飛漲,而且冬天就要來了,老百姓生活艱難自然會心生不滿。在西方“民主”體制中,執政政府面對公眾輿論和公眾情緒的壓力其實是很脆弱的。捷克大規模遊行示威只是一個開始,我預測今後這樣的示威遊行會越來越多,會在歐洲其他國家發起,實際上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國家都有這樣的跡象了。上述的這三個傾向更趨嚴重,導致今後歐洲可能會有一個相當不平穩的階段。
觀察者網:這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西方最大規模的反北約遊行。目前德國左翼和右翼團體也正同時呼籲舉行遊行示威,歐盟各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德國要所有歐盟成員都加入“俄油限價聯盟”,波蘭反對歐盟減少天然氣用量15%的規定,9月2日,俄羅斯給北溪1號斷氣,歐盟還能跟俄羅斯抗爭多久?
黃靖:歐盟政客們的一些政策看不到任何理性,比如說給俄羅斯能源限價,俄羅斯是賣方,歐盟是買方,現在是求大於供的賣方市場,要給俄油限價,俄羅斯就可以不賣,比如俄羅斯找個理由不供氣了。
在求大於供的情況下,歐盟想要對俄油限價,其實是一個可笑的行為,而且東歐國家普遍對此反對,因為他們大多經濟底子比較差,而主張限價的西歐比較富有,可以到其他地方購買高價能源來彌補。這樣一來,更加暴露了歐洲內部的矛盾和問題,長此以往耗下去,歐洲的困難還是比較大的。
對俄羅斯來說,既然美國可以把美元武器化,那俄羅斯也可以把能源武器化,實際上俄羅斯確實在這樣做,並且已經顯現效果,否則何來“限價”的企圖呢?
觀察者網:對於德國來說,短期的解決方案有西班牙與德國建立能源同盟,馬克龍表態會向德國輸送天然氣,這些方案多大程度上可行?
黃靖:如果短期界定為三個月到半年,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以及歐盟內部國家協調可能會產生一些效果。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比如說戰爭打了半年以上,到了寒冬,我認為是不行的,因為供需平衡的高度扭曲現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歐洲可以找幾個產油地補足,一個是中東,一個是北美,當然最需要的天然氣只能管道輸送,液化天然氣要貴很多,並且液化氣沒那麼大的能量,不能馬上補足。
所以,歐洲突然又對伊核協議很感興趣,因為伊朗是一個潛在供應商。但是,伊核協議即便明天就能通過,伊朗要恢復所有的天然氣供應也需要時間。
不管怎麼樣,歐洲長期能源供應看不到有任何解決辦法,即便是煤也主要是從俄羅斯或烏克蘭進口;本來德國在核發電領域處於歐洲領先地位,但後來為了所謂的環保,核電站也停掉了,現在剩下法國核電站勉強維持。
原文出處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