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謝仕淵:粽子裡的台灣故事 葉老吃菜粽


粽子連發之三
葉老吃菜粽

許多外來的朋友,以為臺南菜粽包裹素料,叉子剖開,才發現菜粽只包花生,並常以月桃葉為粽葉。菜粽的出現,我看倒不是什麼精雕細琢之後的手路鋪陳,便利而能填飽肚子,在外食便當還不是太普遍的時代,提供不少出外工作者的方便,應是菜粽得以日常化的重要理由。

因此,菜粽慣以上午早餐提供為主,補足工作前必要的體力。以前「石舂臼一位賣菜粽的老闆,是空襲時被炸斷一隻手的人,他以一顆菜粽足有一台斤重為號召,並且以一般價格出售,吸引大批顧客。」葉石濤先生也曾說「一文錢可以買兩個菜粽」量足價廉很是菜粽的特色。各位現在只要去吃吃圓環頂的菜粽就知道什麼叫量足。

位在沙淘宮前鄭家菜粽,早期顧客是以西門路對面的大菜市的客人為主。而著名的海龍肉粽,年輕時曾在保安宮幫忙賣菜粽,當完日本兵從菲律賓回臺後,便在府城傳統市場水仙宮賣肉粽和菜粽。這些老字號,起家的生意都跟市場有關。想是提供來往的店家與客人飽食一頓之用。

一粒好吃的菜粽如何製成?大概如沙淘宮菜粽的鄭姓店東說:

「糯米都來自西螺,完全不混雜其他米種或新舊混合,泡水半小時後,包入粽子煮六至七小時,吃來有嚼勁又不黏膩,也容易消化。粽子用月桃葉包裹,具有健脾暖胃、不易漲氣的作用,更有一股特殊的月桃葉香氣。」

「粽子上滿滿全是土豆仁,接著淋上香油、醬油膏與香菜,極佳的賣相令人食指大動。鄭世南堅持不撒花生粉當配料,只以香油提味。他說,花生粉容易掩蓋粽子的原味,所以不適合。土豆仁要選用軟仁且烹煮之前先泡水,直到粉色外膜脫落,不然會影響口感,更會將粽子染成淺紅色,破壞美觀。」﹝寫完….也餓了﹞

曾經說出臺南「是個適於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的葉石濤,無疑是臺南菜粽最佳的代言人。葉老寫過一篇〈吃菜粽〉,鮮活寫出臺南人安頓於美好食物的愜意生活。葉老說「我家附近既然是鬧區,賣菜粽的攤子特別多。我每天換一家吃,終於發現了最好的菜粽是離我家最遠的下大道廟前的一個攤子。」當然為何好吃?不外乎是特別大顆、花生多,「那糯米和花生米蒸得黏軟恰到好處,有入口就化的感覺。」搭配一碗鮮美如魚湯的味增湯,一頓早餐的花費,只不過是十五元而已。葉老自從發現這間店之後,「常常在深夜裏,我會慢慢一個人踱到這兒來吃一粒粽子喝一碗熱湯,才有過完了一天的感覺。」一天之滿足,以菜粽為記,葉老愛吃的那顆菜粽,很讓人心嚮往之。

不過,關於吃菜粽,我最喜歡〈兩粒菜粽 三尾虱目魚〉https://dodobear1020.com/bearpost/?p=57045,這篇文章,應該要列為臺南人必讀才對。故事是說葉石濤應母親託付,在物資受到嚴格管制的時代,到海邊的親友家要幾尾拜拜用的虱目魚。這等行為在物資配給的時局,算是黑市交易,當時擔任老師的葉老,冒著被安上非國民罪名的風險,小心翼翼的完成任務。

親友早已備好虱目魚。然後跟葉老說「我帶你去吃一樣好東西。你餓了吧?」沒想到從食櫥拿出來的就是菜粽。葉老寫著「這兩、三年來粽子在市面上絕跡,連過端午節時也很難吃得到。看到粽子我雙眼發亮,口水不停地流出來。」、「這是鄰居做的。我可是昨天用兩隻大紅蟳去換來的喔?特地留下還給你吃的。」﹝不是一文錢兩顆嗎!﹞

「有好多花生!伊在上面撒了些香菜,澆了醬油推給我。我聞到一股糯米和花生特有的香氣,飢腸轆轆也忘記了應該謝謝阿玉才動筷子。一下子就吃光了。那美妙的滋味使口腔生香,我意猶未盡,眼巴巴的望著空碟子發呆。」

五十年後,葉老想起那一天「吃到的這兩粒菜粽的美味,一直留在衰老褪色的記憶裡那麼鮮明。有時候滿桌山珍海味當前也覺得比不上那味淡簡樸的兩粒菜粽。」菜粽對於臺南人不朽的存在,應當如葉老所說。

原來,在戰爭末期最危急時,我們曾經差點失去菜粽。疫情當頭,自肅近月,生活不便。但是,只要想到我們還有菜粽可以吃,這日子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曾經一粒菜粽值一隻紅蟳
曾經一粒菜粽足一台斤重

原文出處 謝仕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