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食說台灣:潤餅語言學


先說結論:潤餅是健康食品,菜多肉少,清爽不膩,真正「腰瘦」好吃!我覺得是可以推廣到全世界的台灣小吃。

清明祭祖,台灣(中南部)有吃「潤餅」的習俗。

中國《百度百科》說,閩南、潮汕和台灣盛行清明吃潤餅,潤餅正名「春餅」,又稱「春卷」。

台語「潤餅」(lūn/Jūn-piánn)的寫法已習以為常,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也收錄此一用詞。但我發現,在日本時代《臺日大辭典》的寫法是「媆餅」,其網路版的用字則是「韌餅」。

我查了相關台語辭典,台語「潤」、「韌」、「媆」、「嫩」的發音都是jūn/lūn。

「潤」指潮溼的,「潤餅」就是溼餅,相對於乾餅,可以講通。
「韌」指柔軟而不易斷裂的,此餅麵皮以高筋麵粉製作,拉力較強,所以「韌餅」也通。
「媆」的華語注音ㄋㄣˋ,古同嫩,此餅麵皮軟嫩,所以「媆餅」、「嫩餅」也通。

在此請教台語文專家,應該是哪個用詞?
「潤餅」以薄麵皮包捲蔬菜、肉類等配料,又稱「薄餅」。早年,福建移民把潤餅帶到東南亞,化為菲律賓語、印尼語的Lumpia,以及馬來語、新加坡語的Popia(Popiah),有生吃和油炸兩種吃法。

印尼曾是荷蘭的殖民地,所以荷蘭人把印尼的Lumpia 帶回荷蘭,稱之Loempia(荷語的oe念作u,所以Loempia與Lumpia發音相同)。後來,在荷蘭、比利時稱Loempia,在法國稱Lumpia,主要作法是炸的或烤的。

我吃過上讚的潤餅在基隆廟口第60號攤老店,可惜已在2015年停業,其色彩及美味是我永遠的懷念(見圖)。

這家的潤餅,在薄麵皮鋪上炒過咖哩的高麗菜、現燙的豆芽菜,加上蛋絲、豆乾絲、蘿蔔乾絲、紅蘿蔔絲、紅糟肉(蒸)等配料,撒上香菜、花生糖粉,最後抹上基隆「Maru 進」味噌辣椒醬,再包捲即成。

在花生粉中加入白細砂糖,為潤餅增添甜味,我認為是美妙的發明。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