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星期日晚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意在烏克蘭-白羅斯邊境,與俄羅斯無前設條件下談判。此前,烏方拒絕俄方提議在白羅斯首都明斯克談判,以及烏國非軍事化的談判前設。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認為,新的談判提議,反映烏克蘭的抵抗力量使俄國震驚,未能達成原先輕鬆獲勝的設想。不過,澤連斯基坦言不相信與俄方談判能取得積極成果。一直以來,俄羅斯自有一套談判風格,使得其他國家與之談判特別艱難。
「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則可以談判」
今天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自沙俄和蘇聯。國際談判專家 Paul Meerts 於 2009 年在歐洲學院發表的一篇外交論文指出,過去沙俄文化主導了蘇聯,而俄羅斯的談判風格,又能見到蘇聯的特色。
莫斯科斯科沃管理學院教授 Moty Cristal 則指,俄羅斯過去是帝國,至今仍認為自己在地緣政治中扮演帝國角色。有鑑於此,多數俄羅斯政府和商人等的談判,會從權力角度出發,視談判為一種「權力比賽」、一種力量的展現。Cristal 指,俄羅斯人在談判開始時,往往表現出非常強硬的立場,即使到談判最後階段,也會強硬回應對手。
談判理論家提倡要在談判中達成雙贏,以解決衝突。但 Cristal 指俄羅斯人難以適應這種談判方式;俄語中的「勝利」一詞,本身就意味著對方輸或退出比賽。所以當地人有著極其強硬、而且並不靈活的談判心態。
前土耳其駐美國大使 Namık Tan 曾在蘇聯解體前最後十年在莫斯科擔任外交官,他指,蘇聯外交官的普遍談判態度是「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則可以談判」。據俄裔美國社會學家 Nathan Leites 描述,俄羅斯人談判時,「以言語攻擊作為手段之一,務求將自己的力量推至極限,努力實現一切大小目標。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他們強烈抵制任何看似讓步的事情」。
妥協只是一種手段
俄羅斯人或會勉強同意,談判需要交換條件,但同時又將妥協視為示弱;有時候,妥協可能只是他們的權宜之計。俄裔英國人權運動家 Vladimir Bukovsky 指,「妥協」在蘇聯看來是不好的字眼。
「傳統認為一個人應該有原則、堅強、誠實;不跟階級敵人妥協的概念,在意識形態上強化這些傳統觀點。對蘇聯人來說,指對某事有原則、不妥協,是一種恭維; 在西方看來,則可能是死板的表現。俄羅斯有一種信念,相信真理只有一個,你應該努力去實現,而非妥協。馬克思列寧主義又強化了這種看法。」
曾擔任 5 位美國總統軍事顧問,以及「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談判代表的 Edward L. Rowny 就曾在 1986 年提到,雖然蘇聯談判者可能很討人喜歡、表現出和解的態度,但他們最終總是強硬地討價還價。前一日明顯達成的思想共識,常常在第二日就被他們完全忘記或否定。蘇聯談判代表認為,這種做法在道德上無可指責,因為是他們為國服務的一部分。
冷戰期間曾任「時代雜誌」(TIME)莫斯科分社社長的冷戰歷史學家 Jerrold L. Schecter,則稱普京是列寧的「好學生」,遵循列寧對妥協的定義 —— 一種可以加以利用、營造戰略時刻,甚至用作欺騙,藉以削弱對方力量、創造嶄新的有利局面。
假如力量平衡發生變化,讓俄羅斯獲得優勢,之前的任何協議都可以取消。Schecter 認為,普京之前入侵和佔領克里米亞的方式,便遵循布爾什維克步伐,及後又不斷違反「明斯克停火協議」。
談判桌即戰場
Meerts 形容,俄羅斯談判風格好鬥,視之為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既然談判是一個「戰場」,俄國自會為此精心準備,甚至將桌子大小、參與人數都考慮在內。
Rowny 回憶 1982 年戰略武器削減談判開始時,蘇聯方面以一名談判代表加六名與會代表的「一加六」人數現身,他曾抗議,指早前同意的談判人數是「一加五」,並趁休息時間另外召集一名高級顧問,成為美國方面的代表,務求達致人數相等。
Meerts 稱,俄羅斯會盡可能操縱談判環境。是次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談判,俄方最初要求在明斯克舉行,「基輔郵報」(KyivPost)形容,如果澤連斯基真的前往明斯克,屆時的談判地位,只會比前總統波羅申科在 2014、15 年於明斯克談判時更差。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