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臉書」出現一個廣告推銷2020年上市,由Matthew Taylor所拍攝編輯的一張介紹杜象藝術的DVD。
因為我個人研究杜象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到現在都還一直有新的發現),因此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我是在一九八〇年代初到美國念藝術史博士的,專攻的對象就是杜象。
那時候電腦才剛問世。記得有一年,圖書館開始採用全新的蘋果9吋電腦查詢資料,全校轟動;不過一般師生寫論文都還是用PC的DOS程式,非常不方便。當年更沒有現在功能強大、非常方便的網路查詢。所有研究都是靠辛勤的閱讀和做筆記。
我不知道Taylor何許人,但是根據此DVD封面的廣告,內容包含訪談了Naumann, de Duve, Henderson, Tomkind等學者。他們的文章或書本,其實我早在美國都已經唸過了。
因此這樣的DVD對我而言沒啥吸引力;至於訪問Koons, Abramovic, Kosuth等藝術家,更讓我覺得奇怪,他們和杜象完全屬於不同的心靈層次,簡直「問道於盲」。
無論如何,既然自己是個專門研究杜象的學者,拖了一個多月之後,我選擇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搭公車加上輕鬆散步終於來到「草悟道」的誠品書店把DVD買了,但是一個月過去了還是懶得打開來看看。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不知道這DVD包裝盒子上面的文字是「誰寫的」?
是從原版的英文翻譯過來的呢?
還是台灣的出版商請本地專家撰寫的?
先不談論好不好,我至少可以確定他們所說和發生在杜象身上的實際經歷不合!
我已經在我的博士論文和臉書一再指出,目前主流杜象研究幾乎都是各個學者的自由論述,很少關心,更不會參考,杜象本人實際的言論和思想的表達。換言之,他們不願意被原作者或藝術家的主張所宰制,寧願自己天馬行空翱翔!
我的疑問如下:
首先,為什麼原文Marcel Duchamp:the Art of the Possible,中文變成「反藝術至上」?
他們難道不知道杜象曾說:「藝術(art)或反藝術(anti-art)其實都還是藝術(art),而我既不是藝術家(artist)也不是反藝術家(anti-artist),我只是個非藝術家(anartist)」,根據他自己的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根本就不是藝術家」(no artist at all)。因此何來「反藝術至上」?
再反過來,看這個DVD背面介紹說:二十世紀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杜象主張,一切皆是藝術。他把商店買來的小便斗加上簽名,稱為《噴泉》放到美術館展覽…」更是違反事實的描述。
實際的情形是,杜象從一九一三年開始「達達主義」式的創作,比真正的達達主義(Dadaism)運動(1916)還要早。
但是他重來沒有參加任何達達主義的活動或藝術展覽,更沒有在達達主義宣言簽字。
他甚至寫信告訴達達主義的發言人查拉(Tristan Tzara)說他「不知道達達是什麼」!
至於說杜象把「小便斗」拿到美術館展覽,更非事實。
其實,豈止「小便斗」,幾乎所有杜象的「作品」(包括「小便斗」)都是製作完成之後很久才被「別人」(藝術圈人士)拿到美術館或畫廊去展出的,並非出於杜象的主觀意願,不過,每次他倒也都樂觀其成!
而杜象之「小便斗」的出現其實是為了挑戰紐約獨立沙龍「沒有獎項,也不會被退展」的宗旨,而故意拿去測試的。
在這裡有一個很弔詭的邏輯,常常被一些杜象專家們搞錯了,甚至積非成是變成現代藝術的普通常識。
我的主張是:杜象其實是故意,而且必須,拿一個自己認為一定會被拒絕的的東西去參展的,因此而選擇了「小便斗」;如果他認為「小便斗」一定會被接受,也就無從測試大會是否遵守他們自己訂下的宗旨了。
使用假名「R.Mutt」的理由也一樣,因為紐約獨立沙龍的理監事裡面有很多是他的好朋友,為了達到真實測試的目的,他當然也不會讓他的朋友們知道「R.Mutt」就是他,「小便斗」就是他提出的,更不會極力爭取被錄取,否則大家都同意,結果被錄取,可說白費心機,無法達到測試的目的。
完全無法體會杜象的用心,有一位專家學者甚至責備杜象的好朋友兼贊助人珠愛爾(Catherine Dreier)小姐(她也是理監事之一)居然投票反對,「可見她的水準也很差」!
這種推論真正讓人「傻眼」!
根本犯了「時代倒錯」的邏輯謬誤。
你是因為百年後杜象已經名滿天下,你才認為他做的任何東西都是藝術,如果在當時你應該也是投反對票的,你並不比珠愛爾小姐更有見識啊。
寫到這裡,不由得感慨萬千,近幾十年來的主流歷史研究,已經完全看不到認真而嚴肅的邏輯推理和思想辯證了,只剩下賣弄生花妙筆的舞文弄墨欸。
原文出處 李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