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香港立法會選舉:「愛國者治港」下新崛起的政治力量


「不要assume很多香港人絶對不會相信你。」 …… 「不要assume北京是要來摧毀香港的什麼東西。」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問中,香港立法會候選人張欣宇用了超過十次「不要assume(假設)」,表達自己的信心和決心,嘗試化解人們對他這樣的人參與香港政治的不信任。

30歲出頭的他在11月獲得提名,代表新團體「香港新方向」角逐香港立法會選舉。言語中他多次強調,一旦當選,要致力於打破香港社會「二元對立」的格局,重建社會互信。

張欣宇成長在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來港讀書、生活13年。他和妻子、三個孩子生活在香港,父母留在深圳。「深圳是老家,香港是家」,他說。一些媒體稱他是「港漂」、「新香港人」。但他拒絶被標籤化、臉譜化。

身為港鐵公司工程師的張欣宇,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親歷了「8.31」太子站事件,深受觸動,決定進軍政界,參選立法會議員。但因身份問題,一舉一動受到關注。有人認為他代表著香港潛在發展的一股新勢力。但也有分析稱,他們短期內無法獲得多數民眾支持,能否從傳統建制派手中分流選票也存在疑問。

身份認同
香港將於12月19日投票選出新一界立法會議員,這是北京推動改變香港選舉制度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愛國者治港」已經取代「港人治港」,成為香港政制的新內涵。在本次153名候選人中,被外界視為「非建制派」的不到10%。民主黨、公民黨等傳統民主派大黨都缺席本次選舉。

張欣宇所在的「香港新方向」成立於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目前擁有約200多成員,以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許多核心成員有著和他相似的經歷:從大陸來港求學,並留下就業、組建家庭。根據該組織的官方網站,其成員「都擁有熱愛香港的家國情懷,實事求是的求變精神」。

根據規定,一般來港居住七年就可以成為永久居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9年期間,從大陸持單程證來香港的人每年平均達4萬以上。沒有數字說明這其中有多少人成為永久居民,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撰文分析,未來從大陸來香港定居的人將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動力。

像張欣宇這樣30歲左右的年輕人,多數在大陸較平穩的政治環境下出生、長大,在專業上擁有一技之長,通過申請畢業生留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方式在香港定居。

從大陸來香港定居的人參政並非新鮮事,也有親民主政治人物在大陸出生,比如在2018年被判入獄梁天琦,以及目前被警方通緝、流亡海外的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等。

不過近年來,主要社交圈是大陸來港、或海外歸港群體的團體越來越受到關注。比如去年年底成立的紫荊黨,被外界視為「海歸派」政黨。該黨沒有人參選本次立法會,但其行動綱領之一是「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及行政長官選舉,支持、贊助和推選代表其理念的候選人」。

張欣宇可以說完全流暢的普通話和廣東話,兩者幾乎都聽不出口音。當被問道怎樣定義自己的身份認同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我當然就是香港人了,我去哪裏都是香港人」。

他認為身份認同「本身不應該是個問題,但在香港最近幾年的泛政治氛圍下突然變成一個問題」。「香港歷史本身就是一代一代移民的故事吧?」 他反問。

「香港新方向」被一些媒體稱為「港漂」政黨,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年輕版的紫荊黨」。但張欣宇多次強調,自己並非要代表大陸來港人士爭取利益,或只關注某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希望「服務整體香港人」。他也否認與紫荊黨有瓜葛。

「我們團隊裏面有很多專業人士,本來可以參選功能組別,甚至從選委想辦法(進入政壇),但我們第一次參加就去挑戰或者感受直選,去和市民做直接接觸,這才是我們想做的,我覺得這樣大家也會看到我們跟別人不一樣了,」張欣宇說。

地區直選的議員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而功能組別的議員則由每個專業界別的團體投票產生。除此之外,其他議員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在新的選舉制度下,這三種類別在立法會中的席位比例為20:30:40。改制前,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各佔一半。

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從大陸或海外來香港定居的人籌組政治團體,是香港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一個跡象」,未來是否成為趨勢還有待觀察。

他說,「國內很多年輕人來到香港只是把這裏當作一個跳板;而如果留在香港,打算不斷發展經濟利益的話,或者在政治上需要凝聚,那也是他們的權利」。

「但是,如果他們希望真正地發揮立法會的平台,發出老百姓的主流聲音,在未來短期一段時間內很難達到」,劉銳紹說。

「人家無論如何都會把你標籤化的」,他解釋,直選投票的人以本地選民為主,而新成立的團體還沒有表現出影響力。

集體回憶與「六四」
在張欣宇提出的競選政綱中,有一項是「留存集體回憶」。集體回憶這一概念常與身份認同息息相關,意味著某一社會群體的歸屬感。這也是追求本土意識的香港市民普遍接受的。

比如自從「八九」民運後,香港每年舉辦維園燭光晚會悼念」六四「死難者。對許多香港人來說,維園的燭光已經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是守護香港民主與自由的象徵。但目前主辦晚會的團體支聯會已經被迫解散,一些核心成員也身陷囹圄。

對於「六四」的記憶,張欣宇似乎有不同的詮釋。當被問到:「你覺得香港每年六四舉辦燭光晚會是一種集體回憶嗎?」

張欣宇說,「我們這裏講的留存集體回憶主要是指文化方面,尤其是香港本土的粵語文化、廣東文化,以及歷史建築這方面的集體回憶」。

「對於某一種政治行為,或者某一種政治立場,能不能把它說成是大家的集體回憶,那就陷入到很學術的討論了」,張欣宇繼續說。他強調,「我們倡議的是保留本地的文化,而不是特別政治的東西。」

關於1989年的「六四」事件,他有自己的看法:「首先這絶對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傷疤,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不應該繼續成為香港的包袱,阻礙修復社會二元分化,阻撓香港繼續前進。」

張欣宇提出的競選政綱主要圍繞住房、交通、人才、產業多元等民生政策,對親民主人士較關注的政制發展,如何保障言論自由等內容則著墨較少。

在土地政策方面,他提倡動用約3000億港元的財政儲備,收購香港北新界約2600公頃荒廢農地,主要用於房屋發展。他希望多建設一條新界北的東西走廊,以改善交通。他還承諾引入疫苗、電動車等高增值產業。政府管理方面,他認為應改革公務員人士管理制度,建立績效考核和獎罰機制等。

「一個幹事情的人,有激情的人,不受很多意識形態束縛……願意踏踏實實從基層開始做,從解決具體的問題開始做」,港交所前行政總裁兼全國政協委員李小加這樣評價張欣宇。李小加是選舉委員會成員,對張進行了提名。

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說,在理念上迴避意識形態的做法「可以理解,因為存在才是最重要的」。他說,在目前的競選階段,如何同時獲得民眾和官方兩者的支持,是各個候選人首要考慮的事。

長期來看,他們「需要向香港主流意見證明,他們是根植在香港的『兩制』,這與『一國』不矛盾。到底是將國內他們習慣的、或者已經長期接受的意識形態放在香港,還是以香港現在的主流民意作為目標去互動,這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劉銳紹說。

「太子831事件」觸發參政意願
在決定參政之前,是港鐵公司的一名車站經理。2019年6月,由反對《逃犯條例》引發的抗議運動席捲香港, 張欣宇所服務的港鐵公司陷入政治風波。

當年8月31日,警方與示威者發生激烈衝突。當晚,大批防暴警察衝入九龍區的太子站搜捕示威者,期間被指無差別襲擊普通市民,甚至造成有人死亡,釀成了極具爭議性的「太子831事件」。兩年以來,太子站依然成為許多市民獻花悼念的場所。

儘管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有人死亡,但有市民在車廂內遭到警察強噴胡椒噴霧,抱頭痛哭的畫面引發民憤。憤怒的示威者也把矛頭指向港鐵,質疑港鐵暗中支持警方。

作為港鐵經理的張欣宇也是其中一名親歷者。當晚,穿著便裝的他與一些示威者卡在太子站。從疏散人群開始,到防暴警察進入車站,後來消防人員展開救援等,張欣宇稱自己一直在現場。

當天太子站被封鎖,有醫護人員無法進入,引發有人死亡的傳聞。接下來幾天,一些民眾圍堵太子站,要求向港鐵討說法,導致工作人員無法出入,其中也包括張欣宇。

在評估周邊環境大致安全後,張欣宇決定走出工作室去跟民眾講道理。「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倔勁,我就直接走過去,跟他們說,我當天晚上就在現場負責,我全程經歷過,你們是不是想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願意講給你聽。」

「就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告訴他,我到底為什麼出現在那裏,我做了些什麼,當時的決策是怎麼產生的,背後考慮的因素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車站疏散了,為什麼這些閘口封閉了,為什麼沒有安排從太子站坐救護車去醫院,而是安排了一班特別車去載受傷的被捕人士……」,張欣宇一口氣說道。

後來一些人通過Facebook找到他,繼續以留言和私信的方式詢問當晚發生的事。也是憑著一股倔勁和為公司澄清的執著,他回答了200多個人的詢問。「幾乎百分百的人聽完之後都選擇相信,」他說,「所以即使在當時那種社會情況下,靠真誠還是能夠連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受到這次經歷的激勵, 張欣宇決定參加本次立法會選舉, 希望通過聆聽和真誠來緩解社會分裂的狀況。

香港的新方向?
張欣宇說,「831事件」以及整個抗議運動帶來的社會撕裂敲響了「警鐘」,促發他們成立「香港新方向」。

這一組織在2019年10月「反送中」運動期間成立。當時香港頻繁爆發示威活動,一些演變成暴力衝突,不管是親北京還是親民主立場的人,都對這場「無大台」運動的發展存在各種疑問。

張欣宇等人也被每天社交群組裏的各種信息和評論轟炸,認為與其發表評論回應,不如出來做些事情。一方面有個平台抒發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也運用個人的專業背景嘗試解釋抗議運動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他說。

「19年是可以算是一個wake up call(警鐘),告訴大家,你再不去解決問題,這個社會是會出現混亂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破裂,」 張欣宇說。

他們從舉辦講座和研討會開始,慢慢接觸到更廣泛的民生話題。後來開始組建團隊做研究、在媒體上發表見解,逐漸發展成一個有政治理念的團體。

過去兩年中,「香港新方向」 在疫情爆發時為在香港的大陸學生購買口罩等醫療用品。在接種疫苗初期較早提出倡議,讓在香港居住的大陸居民和其他外籍人士也有資格接種疫苗。

該組織還在本地媒體上發表了不少評論文章,觀點涉及支持香港政府推廣疫苗和「封區速測」的防疫政策、倡議擴大「入境免隔離」政策的覆蓋範圍、批評政府《財政預算案》中對公務員的獎勵措施等。這些文章多數以組織名稱署名,其中少數撰稿人也特別註明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的會員——該機構由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管。

「香港新方向」設有繁體版的網站和Facebook專頁,以及微信平台上的簡體版公眾號。截至目前,沒有英文版內容。

根據張欣宇,「香港新方向」的成員「都是自發性」加入。目前的運作和競選靠成員捐錢和眾籌維繫。他們近日推出眾籌計劃後,在24小時內收到過百人捐助,收到超過10萬港幣。「連我自己都沒想到,我們的支持者這麼有錢」,張欣宇坦言。

在組織模式上,他的團隊沒有主席和副主席,除了負責行政方面的執行委員,其他人以政策為導向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位召集人,負責形成某個領域的政綱。

「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這種所謂的有深度的、有建設性的民主參與和討論,而不是像過去一樣陷入二元對立的完全虛無的政治爭拗,那樣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張欣宇說。

當被問到與親北京的傳統建制派的區別時,張欣宇說,不管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都只服務於自己所代表的選民,「只代表某一個小圈子或小利益」,而他的組織希望「以民為本,以整個香港的利益為本」。

以前香港立法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為小黨提供了一些參政空間。支持者認為這樣有利於議會發出多元化聲音,但批評者說議員只需取悅其代表的選民,導致不同勢力各走極端。

選舉制度改變後,立法會候選人需要由一個選舉委員會提名後產生;而選舉委員會的成員以及立法會候選人的資格需要由新設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後決定。這實際提高了「入閘」門檻,對持不同立場的政黨進入立法會有所限制。

在今年9月產生的新一屆選舉委員會中,總數1488人中只有一名被視為非建制派人士。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民意研究所近日隨機電話訪問830多名登記選民,發現投票意欲僅為52%,創30年來新低;以往選民的投票意欲超過80%。

至於出現「香港新方向」這樣的新力量能否對傳統建制派造成衝擊,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對BBC說,由於影響力尚小,在短期內不會衝擊,也許只能為選舉製造氛圍。「打邊鼓的角色比較多」,他說。

鍾劍華認為,過去20多年裏,建制陣營衍生出很多新的工會、新的組織,但沒有哪個能夠發展壯大,大多在工聯會、民建聯、教聯會等組織的庇護下活動。相比之下,民主派團體反而由於其獨立自主的形態而得到更多發展。

======================

張欣宇取得的選委提名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長實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港鐵行政總裁金澤培等。在他所在的選區新界北,競選對手包括民建聯的劉國勳、獨立人士沈豪傑和曾麗文。

原文出處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