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會買這本書其實是被封面設計以及封面上的標語所吸引,不得不說這幾年出版社對於封面設計的用心,真的增加消費者的購入意願,雖然書籍販售的是內容,但是「以貌取人」依然是人性上無法克服的弱點,以至於常因為封面而買了不少內容跟預期相去甚遠的書。
言歸正傳,自己一直對犯罪類型的作品有濃厚的興趣,乍看封面,會以為自己能看到很多驚悚、駭人、殘忍並細思極恐的特殊犯罪,但是裡面介紹的其實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案例,竊盜、縱火、傷害、殺人,裡面的殺人案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殺人案,其實都是一些我們每日生活報紙媒體上可以看到的各類社會新聞,這麼說來這些犯罪和我們所期望小說劇情相較,顯得很掉漆,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好書。
作者是香港的法醫精神科醫師,「法醫精神科醫師」工作內容係評估嫌犯在犯案時是否罹患精神病,工作內容不僅是醫院內的精神鑑定,更包含各類的訪視、晤談,所做成的報告會影響判決,甚至影響後續的處遇,決定犯罪者是在一般的監獄服刑,還是收治在專門的精神病院。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非常欣賞作者對於每個犯罪者個案的態度,試圖去尋找犯罪的真正原因,這些原因並不是我們所看到表層的原因,而是每個犯罪者的生命故事,也正是那些前因後果,才會一步一步地導致犯罪者走上絕路,而為什麼同樣的情形,一般人不會選擇犯罪,犯罪者卻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作者所關心的是犯罪者做出錯誤決定當下的精神、心理狀況,尤其當作者抽絲剝繭且完整的描繪出犯罪者背景,頓時讓人恍然大悟能同理、理解犯罪者當下的心境。
這本書也討論到一個現象,很多我們以為沒什麼的犯罪,其實可能犯罪者都有輕重不一的精神病症,在犯罪發生前其實都有許多徵兆,如果發生之前能獲得關心,進而接受專業醫療,其實都有機會解決犯罪者的問題,避免犯罪,而社福、衛生等相關體系的健全運作、早期介入,也對於犯罪預防有一定的成效,尤其很多犯罪者之所以最終會犯罪,正因為他們已經走投無路,別無選擇。
裡面有一個我覺得最有趣的案例,是一位具有妄想症的男性,他犯了一個在香港特有的罪刑「高空擲物」。由於香港高樓密度高,為了避免高空擲物造成危險而有這樣的罪刑。這位犯罪人其實早期就有妄想症了,最初期他只是感覺的鄰居對他的不友善目光,到中期他常覺得有人入侵他的家中並移動、偷走他的東西,後期他甚至產生了大樓管理員在他家裝設監視器拍攝他在客廳自慰並提供給電視新聞播出。起先他只是選擇深夜的時候在住的高樓層投擲他的排泄物,不巧他深夜拋擲,白天馬上被清潔人員清理掉,後來他只好照三餐丟擲排泄物,最終被發現報警。他說他其實很痛恨管理員,但是他也知道殺人是犯法的,他也無意傷害任何人,他只是希望有人能夠正視他受到迫害。由此可知,其實他並沒有很重的惡性,他只是想要尋求協助,換個角度想,這何嘗不是他求救的訊號。最終,他被判了入院令,得進入專門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治療過程中,從一開始的排斥不配合得強制注射,到後來願意接受治療,甚至轉口服藥物,證明他意識到自己的病況並願意改善。
另外有兩個案例令我非常感動,一個是因為渴望父愛而罹患厭食症進而偷竊食物,一個是有反社會個性的暴力少年,兩位在接受治療後都非常明顯的改善症狀、賦歸社會,甚至能有更好的人生。犯罪發生的當下的確都讓人感到義憤填膺,巴不得犯罪者受到應得的懲罰,但是懲罰過後不代表每一位犯罪者都會因此改過自新,有的人有能力從跌倒處站起,有的人則需要制度、專業的協助,除了讓犯罪者受到懲罰,犯罪者能免於再犯甚至回歸正軌讓社會因此少一個壞人多一個好人,我想這才是真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不管是之於犯罪者本身,還是之於社會大眾。
其實就像所有的問題解決一樣,犯罪問題的解決沒有唯一、萬能的解決方式,尤其在精神、心理專業近年蓬勃發展下,即使對於解決犯罪問題的成效還是令人質疑,但是更多元的角度切入的確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任何一件犯罪問題的樣貌,尤其這本書提供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經驗,甚至作者也有談到一位「裝病」的偷竊犯,我想真正的專業醫師就該如此,不是面對任何情形都先入為主,除了能判斷病症,還要能判斷有無,而非直接認定、對號入座。
原文出處 劉瑜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