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從9月下旬起持續出現赤潮,漁業或因此長期遭受損失。
現場海域發生赤潮是因為即便水溫較低也會增殖的浮游植物。雖然無法斷定漁業損失與赤潮的因果關係,但迄今已知的損失金額約有7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3億元)。即使冬季來臨海水溫度下降,也無法預計將不再遭受損失,漁民等感到不安。
北海道政府表示,在現場海域發現的4種浮游生物中,最多的是鞍形凱倫藻。熟悉赤潮的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副教授岩瀧光儀(系統分類學)表示,這是首次在日本發現由這種浮游生物引發了赤潮。
在西日本引發赤潮的米氏凱倫藻在20~25度的高水溫下容易增殖,但此次的鞍形凱倫藻被認為對低水溫有耐性。氣象廳表示,北海道太平洋一側20日的海水溫度為13~15度。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去年在海水溫度約11度的情況下也發現了赤潮。
雖未鎖定此次赤潮的發生原因,但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團隊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衛星數據,分析了海中浮游植物的量,結果發現9月4日在北方四島的擇捉島近海確認的浮游生物可能最晚在10月9日流入了北海道東部近海。
副教授芳村毅(海洋化學)說明稱:“去年在俄羅斯發生的赤潮的浮游生物或許隨著千島海流過來了。”
漁業損失迄今在北海道中央地區至東部的太平洋沿岸發生。道政府發佈消息稱,截至18日約有2300噸海膽與約21300條鮭魚死亡,而且影響波及了養殖的櫻鱒、鰤魚和黑石斑魚等廣泛魚貝類,損失金額約為76億日元。赤潮現在仍然持續,令人擔憂損失會進一步擴大。
道政府要求中央政府支援漁民並調查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遭受巨大損失的襟裳漁協的負責人表示:“長此以往,漁民可能無法生活。恢復資源有的耗時要以10年為單位來計算。”
原文出處 共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