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當天,馬英九大力抨擊蔡英文投稿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卻未用國號「中華民國(R.O.C)」署名一事。他說:「請問蔡總統,中華民國到那裡去了?您為什麼這麼討厭中華民國呢?如果您真是如此,你為什麼不辭職下台呢?」這位前總統說得怒氣沖沖,但他說的不是事實。
中華民國來到台灣是個歷史的偶然,這種移入型的政府在當地安身立命,進而開展民主轉型的案例,不僅在近代史上前所未見,也難以引用任何分裂國家的理論以供依循。從兩蔣時代的「反共保台」,到李登輝開始揭櫫「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中華民國是台灣」,以及馬英九以「台灣前途必須由所有台灣人決定」訴求順利選上總統,再到蔡英文現在所說的「中華民國台灣」,其實就是日本研究台灣政治第一人若林正丈所說的「中華民國台灣化」過程。
不同歷史記憶與認同的族群在這蕞爾小島相遇,其中的碰撞與衝突在所難免。因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台灣政治領導人,一定必須想盡辦法在「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元素做調和。幸好在過去70多年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吞併威脅下,這個島上的人慢慢學習到必須以共同的價值信念來對抗外來威脅,不是以這種形而上的國號名稱來區辨敵我。
習近平在前天發表的「辛亥談話」裡說:「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大勢所決定的,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習近平的談話有民族榮光,有浩浩湯湯,有歷史大勢,但就是不談民主憲政與人民意志。
蔡英文在隔一天的「國慶談話」裡強調,「我們會持續充實國防,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確保沒有人能逼迫我們走向中國所設定的路徑。因為中國所設定的路徑裡頭,不會有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更不會有兩千三百萬人的主權。」「這七十二年來,我們的經濟從貧窮到富裕、政治從威權到民主、社會從一元到多元,一步一腳印,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台灣嶄新的樣貌。」蔡英文的說法裡沒有陳腔濫調,不談官式八股,不是由上而下,卻言必稱人民意志與共識融合。
習蔡倆人看似在紀念同一件事,但內容卻是南轅北轍。習近平把國家置於人民之上;但在愛國與統一的口號之下,騎劫大義,美化惡行,這才是中國百年孱弱、人民受害的主因。蔡英文的談話認為國家不過是人民的手段,更在乎自由、民主以及普遍的人性。相較於共產黨想拿民族大義框限台灣人,台灣人早已具備公民民族主義的雛形。如果這是習近平與蔡英文分別揭示了兩條國家發展的路徑,台灣人會怎麼選擇,實在再清楚不過了。
回到馬英九說的:「您(蔡英文)為什麼這麼討厭中華民國呢,如果真是如此,你為什麼不辭職下台呢?」這個語法,就跟有人指控特定人的認同:「如果你這麼討厭台灣,為什麼不回到中國去呢?」如出一轍。如果馬英九們不喜歡被別人質疑自己愛台灣的方式,那為什麼此刻可以唯心地拿著中華民國神主牌頤指氣使,對一個以民主程序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毫無基本的尊重,攻訐她「不配當個總統」呢?
時至今日,主張台獨者,在異域看到冉冉升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會感動地潸然淚下;只認同自己國家是中華民國的人,為了區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會很自然地說出「我來自台灣」。這是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有人喜歡中華民國多一點,有人喜歡台灣多一些;有人從辛亥革命起算,恭喜中華民國102歲了,也有人拿1949年斷代,認為「中華民國台灣」72年了,這毋寧是民主台灣的正常現象。
蔡英文說,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首度有中華民國總統以正式的文告,將海峽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關係攤開來說淸楚。儘管有人稱之為「兩國論」,但我們寧願稱之為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具體實踐。台灣大敵當前,如何包容分歧,讓彼此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遠比切割藍綠,在內部找敵人重要太多。這當是這篇國慶文告的起心動念。
原文出處 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