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100 年,資本主義受到各種抨擊,有人認為市場資本主義是萬惡之源,帶來剝削和污染,要將之推翻、更替,才可以解放貧苦大眾;也有人堅信資本主義已經是最佳的政經體系。圖盧茲經濟學院總監戈利爾(Christian Gollier)與麻省理工數碼經濟計劃創辦人邁克菲(Andrew McAfee)就大談「聰慧資本主義」(smart capitalism),如何令經濟保持增長之餘,同樣達到減排目的。
邁克菲指出,美國和法國等不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50 年來展現出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有力對抗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如河流及土地污染)。對於今天最多環保人士關注的氣候變化,邁克菲認為溫室氣體也是污染物的一種,既然過去發達國家能夠大幅控制其他污染物,世界各國就沒有必要為此重新設計現行的制度。他認為最直接的方法是令排污變得昂貴,向企業課徵「碳稅」(carbon taxation),再把稅收作為「碳股息」(carbon dividend)分配給所有人。
另一位學者戈利爾表示,資本主義在過去 200 多年無疑令人們的消費活動大大增長,成為了碳排放問題的根源。不過他與邁克菲的看法相近,當全球左派高呼「去增長運動」(degrowth movement)、認為要摒棄資本主義持續增長的模式時,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現時沒有更理想的替代方案,無論社會主義抑或是美國民主黨所推動、要完全取代化石燃料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皆非長遠可行的方案,至少不是每個人都作好相關準備。
戈利爾認為最直接的方案依然是「碳收費」(carbon pricing)。他認為價格可以維持在每噸 40 至 80 歐元(約 370 至 730 港元),方法可以是碳稅,又或者政府設立牌照制度,向市場釋出正確的價格訊息,從而調整經濟行為。他指以經濟手段來控制碳排放,是行政成本最低、透明度最高的做法,同時展現對下一代的承擔;另一方面,污者自付原則(polluter-pay principle)可以保持資本主義的高效,同時保障社會各人選擇的權利。
邁克菲提及,自己依然對資本主義以至世界減排前景感到樂觀;今天,很多大國的天空已經比 50 年前清潔澄明,政府確實有能力在現有制度基礎之上,推出能改變世界的有力政策。他認同很難動搖既有現狀,但就認為是溝通和資訊發放的問題,政府、政客和倡議者,要向大眾明確指出氣候變化問題之急切。近年全球學生運動(如「反抗滅絕」運動)已經有效喚起世人關注,接下來是如何做好「聰慧政策」(如碳股息)的倡議行動。
戈利爾則比邁克菲稍為悲觀,覺得在減排問題上,有些國家總會「搭便車」(free-riding),2019 年第 25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後亦未見有甚麼大突破。不過他亦補充指,企業和個人都可以發揮巨大影響力。不少歐美財金機構已經減少投資所謂的啡色工業(brown industries),即那些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產業,變相提供誘因迫使企業改革,包括在公司內部設立碳限額。他認為要解決氣候問題,關鍵在於科技,而各持份者就需要碳徵費等外在激勵來推動創新。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