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林品中 : 【新作發表】想・茶


我覺得是溫馨的小故事啦,所以寫得比較多,希望大家能撥空看看,相信這樣聽起音樂來會更有感覺。
.
1. 一個從歌聲而起的茶產業故事

大概三年前吧,透過志豪老師的領路,有機會認識了陽明山地區的茶產業。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需要寫出一首有關茶產業的歌,在這個以「創作」為前提的田野中,我一直在尋找足夠的意象,來放入音樂裡,讓大家能一聽就知道噢這首歌不是文山不是坪林,就是陽明山。

找了很久,一日在翻閱文獻時,看到大屯山系的北面有著自己的採茶歌。想想好像是個不錯的出發點,就找了一天跟著宜彊直奔北海岸石門,探詢採茶歌的故事。

來記得那天是下午,我們去到石門鄉公所拿了地圖,順口問門口的志工大姊「聽說這附近有人會唱採茶歌,你知道要去哪裡拜訪嗎?」大姐想了想,大概指了一個方向。順路而下,是一排靜謐的矮房,巷子裡,一位阿嬤坐在門口,與對門正在剝蒜頭的大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

心想總是加減問問吧,於是開了口「阿嬤,你敢知影附近有人會曉唱挽茶歌?」此話一出,阿嬤冷哼一聲,外加上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這時我們都知道中獎了。

憑藉著極厚的臉皮,我們聊了好久。阿嬤確實會唱褒歌,不是普通的會,是曾經出外表演過的那種。褒歌,通常為七字調、四句聯,取名為「褒」,實則多是「虧」,重視的是兩兩對唱,互相消遣,阿嬤以前會跟另一位同齡的搭擋一起唱褒歌,近年偶爾會受邀到坪林等產茶區表演。

好不容易凹了阿嬤開金口,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才調聽得懂。台語語音因著音樂與押韻而轉變,看當時的錄影,我真的是一臉癡呆的在聽她唱歌。還被阿嬤嗆了:「臺灣話攏袂曉講,閣想欲學挽茶歌。」

後來應該還有回去跟阿嬤聊了兩、三次天,越來越熟絡,從坐門口到坐進客廳,從講褒歌變成講人生。阿嬤小時候家裡辛苦,從小就要幫家裡放牛,放牛無聊,就跟著身旁年紀稍長的姊姊,學唱褒歌。因此阿嬤雖然沒採過茶,卻記得許多褒歌,主題從工作辛苦、地理環境,到男女情愛、露骨調情什麼都有。但阿嬤的搭擋兩年前過世了,因此阿嬤已有兩年沒有開口唱歌,這次因為我們的叨擾,又讓她重新拾回這個塵封的記憶,但因為久沒開口,有幾句歌詞,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久而久之,漸漸地也聽得懂褒歌的內容,裡面生動活潑的畫面、對生活精準的描寫、淡淡的愁苦,單純直白,卻能打動人心,我想,這應該就是屬於這個地區茶產業的聲音了吧。

2. 「你後擺有路用啊。」

那時錄了很多阿嬤唱褒歌的片段,在創作音樂時,我很積極的想把這些聲音放進歌曲中,讓阿嬤親口唱出這些具有時代感的聲音與音樂形式。因此為了互相搭配,也是「相褒」,創作時,我同樣採用七字調、四句聯的寫法,並且以傳統採茶褒歌的歌詞當做動機,引出我想說的故事。

我想說的故事,除了是陽明山茶產業的故事外,還有空間的變化,更有阿嬤的活力與生命。

這首歌的完成比預期的順利不少。在初稿完成後,我又再一次回到石門,戒慎恐懼地將這首歌撥給阿嬤聽,一開始還滿擔心的,怕阿嬤覺得我不正經,也怕阿嬤不願意商借自己的聲音。在播放的過程,不識字的阿嬤很認真的試圖看懂我寫的歌詞,隨後,阿嬤的聲音出現在音樂裡,我有點緊張的回頭望去,發現阿嬤正在跟著音樂,一起小聲地唱著歌。

音樂播完後,阿嬤回頭看著我,很認真的對我說:「你後擺有路用啊。」我大概是露出了一個如釋重負的微笑吧,回應著阿嬤好像有點滿足的微笑。

那是我看過數一數二的笑容。

3. 田野、音樂、影像

除了技術力的限制外,我基本是很滿意這個作品的,當時為了履約,也剪了一個拍攝田野調查過程的影片,不精緻,敘事也不甚流暢,但對我而言是個很樸實的紀錄。去年底,收到了重新製作歌曲並拍攝mv的邀請,當然是答應了下來,於是找了業界的朋友幫了忙,一起將這首歌在保留原先精神的情況下重新編曲,並重新錄音。聽到成果的第一反應,大概是原來我的作品也可以被弄的這麼精緻。

同時也有專業的影像團隊,協助了mv的拍攝,因此影片中才可以看到帥氣的志豪、宜彊、名彥,以及頭髮跟表情一樣僵硬的我。

我是喜歡這個影片的,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認真以待,覺得很開心。老實說,這支影片中的「歷史感」,對我而言稍稍弱了一些,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我們當然能感受到精緻編排下的那種隱隱的違和感,但這些對我而言並不是缺點,只是敘事的方式不同而已。

————————————————————

感謝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陳志豪老師、 謝宜彊、 席名彥、 張育嘉 ,編曲師 Yen Ting Pan,影像團隊的洛克、北投說書人的 林智海,還有最重要的,石門的江清琴阿嬤,謝謝妳的故事跟歌聲。
大概就這樣吧,不小心又寫太多,如果你有看完,歡迎留言告訴我。這幾年都在中部居多,好久沒回去看阿嬤了,不知道她好不好,有沒有繼續唱歌呢?

原文出處 林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