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我因癲癇屬第九類疫苗施打順位,而去登記,並順利的在7月16日下午到聯醫林森院區接種,以下分享這幾天疫苗施打的個人感想與緩解症狀策略,給大家參考。
1.為何選擇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因人而異,對年輕人而言,或許施打疫苗的副作用更甚於感染COVID-19的痛苦,但為什麼還要施打疫苗呢?
我是相當懼怕打針的人,這份恐懼也許還超過疾病本身。但或許研究醫療史之故,我發現,感染者最痛苦的,並非疾病折磨,也不見得是疾病污名所衍生的社會歧視與偏見,更深層的是,我會不會把疾病傳染給我身邊的人?會不會造成他們的負擔?(包括傳染疾病、照護負擔、社會對感染者家屬及照護者的歧視等)。
疾病會過去,但愧疚感卻難以消除。既然接種疫苗利人利己,那份愛便超越恐懼。
2.為何選擇AZ?
相較於其他疫苗,AZ以成本價銷售全球,也是台灣目前最充足的疫苗。就疫苗的文化意義來說,各國國產疫苗關聯愛國情緒,AZ不在疫情期間獲利,積極量產並推廣,倒是有左派的精神。
現在18歲以上都開放登記接種意願,成人可選AZ或莫得納,將BNT留給青少年學生自有其科學依據,實在不必隨某些惡質媒體起舞,都給你選AZ跟莫得納了,卻還要哭訴沒BNT可選。
3.如何獲得資訊?
我是在「感染誌Hivstory」的粉專看到第九類施打資訊,才發現癲癇與愛滋皆屬第九類範疇。所以說,平日關注各類議題,有利無害。
4.接種疫苗的流程?
7月16日,我到林森院區報到,門口出示身份證、健保卡登記,接到號碼牌後交予入口醫護人員,在醫療等候不到1分鐘,便被叫名字,隨其餘4、5人到三樓。先在三樓桌椅依指示填寫與確認基本資料,之後等待醫師看診。醫師確認慢性病史、藥物過敏史之後,便可前往隔壁診間接種疫苗。接種後,在等候區等待15分鐘,工作人員叫名字後,確認身體無不適,便可拿到小黃卡離院。
醫院的醫護人員都穿戴防護衣物,等候區的座位也空出距離,每個接種者離開後,也會有人消毒。過程令人安心。
5.該準備什麼?
我自己準備的有:普拿疼等退燒藥物、維生素C、魚油、電解質水、體溫計等。(有點小後悔沒買退熱貼)
6.疫苗接種後的照顧
我的症狀有:發燒(最高38.1度,約36小時後不再發燒)、頭暈、噁心想吐、肌肉酸痛、倦怠、發熱、畏寒、接種部位疼痛。
另外還有鼻塞(後來還有鼻涕倒流、喉嚨痛),這並不在常見不良反應之列。
這幾天,我都把急需的東西,包括水、藥物、體溫計放在觸手可及之處,而上廁所則要想辦法靠桌椅、雨傘支撐,慢慢走過去。但最麻煩的一定是穿脫衣服,左手根本動彈不得,遑論舉起手了,可將身體下彎,慢慢穿脫。如果你是買礦泉水或電解質水,強烈建議在施打前就先轉開瓶蓋。
原文出處 姚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