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的門診,幾乎有一半時間在處理精神病患的疫苗注射諮詢。
(我覺得政府應該要允許各醫院開一個疫苗諮詢門診,也需要針對各科別的病患特性,製作一些衛教資料作為參考)。
精神醫療場域的病患,經常不是只有精神疾病,生理疾病會導致情緒或精神症狀,反過來,長期受精神疾病所苦,身體狀況也會受影響。
合併三高等慢性病、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精神科的病患比例都來得更高,再加上抽菸、飲酒的盛行率也高於一般民眾,重症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罹患COVID-19後的死亡率也高許多,屬於高風險族群。
施打疫苗,利大於弊,而且很重要。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資源與貧富的影響還是看得到的。
一位患者跟我說,我好像應該要打疫苗,不過,要在哪邊登記。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我自己幫家人操作過,就點給個案看,跟他說後續回家用手機或電腦登記意願就可以了。
他苦笑地跟我說:「我家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
超商、藥局等地方都可以在接到1922的簡訊,預約施打的地點,但個案也得需要先登記意願,並且有手機去接到這個1922的簡訊。由於需要接簡訊,也不能留市內電話。
想說,如果叫個案到衛生局,也不知道會不會去,叫他去問1922,也不知道對方對與精神病患如何溝通熟不熟,反正還有時間,乾脆門診處理完,對患者還比較便利。
最後,個案絞盡腦汁想出一位親戚的手機號碼 (本來,他如果真的想不出來,我已經準備好要請社工聯絡鄰里長了),在醫院直接幫他登記意願,打電話告訴這位親戚收到簡訊後,讓個案持健保卡到超商預約。
台灣社會說大不大,但各個角落都有各自的甘苦。
手機吃到飽的24小時網路,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沒有,再加上認知功能往往會影響病患的執行能力,有時候就會成為被遺落的一群人。
就跟我有些患者萬一被匡列肯定會跑路一樣。
疫情遇上人,相較於病毒,人的議題反而困難多了。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