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李俊宏 醫師 : 美國跟日本送來的疫苗,才是真的救命神器 20210606


美國送疫苗過來,除了美台友誼以外,最大的關鍵應該還是戰略考量,這次,我們等於是被半導體產業給救了。下次,我們還有哪個產業是護國神山?

在前不久吵藻礁的時候,還有聲音在談高耗能產業要移出台灣,更早之前,羨慕竹科新貴股票分紅太多,所以推動了分紅費用化。

其實,這樣的做法,也削弱了臺灣不少研發競爭力,在世界戰略上,我們有機會可以更重要的。臺灣在利益分配上,經常追求假象的公平,也因此,不斷的把cost down做為手段。

而且,經常是憑感覺,沒有科學化、系統化的思考,並且付出該有的成本。

回顧這次疫情,臺灣的因應作為,是以邊境嚴防為重點,利用成本不高的少量篩檢、隔離、防護,再加上有公立醫院體系支撐的檢疫機制,阻絕病毒於境外。

我必須說,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而且相較於全球各國,這種做法,支出最少、效益最高,充分運用臺灣高效的醫療系統與便宜的醫療人力,成功撐過了一年。雖然,這種部署,非常「臺灣」。

但,當病毒侵門踏戶,形成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這個系統的缺陷就很清楚了。

平時cost down,壓榨到極限的醫療系統,在因應疫病產生的大型醫療需求時,雖然號稱準備了一年,但藥物、醫療器材要緊急添購,人力要退休支援。

想想,平時給醫院的盈餘是否能預購儲備物資?還是要講零庫存、調貨臨購?通常醫院都會選後者,藥物用不完要報廢,儀器折舊要吸收,每天開門都要開銷。

若沒有這類緊急需求,健保大體上就是跟醫院說這邊虧一點,那邊賺一點,有賺就好。你怎麼可能賠錢、扣薪做這種事。

近期,有些團體還在推動5%的盈餘要落實在員工待遇改善,這不是不好,但若醫療給付沒有提升,到時候薪水是增加了,但是你就必須拿cost down的藥物跟設備,在醫療前線作戰。我不知道薪水多一點點,但是法律訴訟跟染病的風險增加,有沒有比較好?

當我們把時間軸移到去年時,還沒社區大型感染,你去大量採購用不著的藥物。主計會怎麼說?媒體會怎麼說?政治會怎麼操作?

社會正義當然需要追求,但我們經常把輕重緩急放一邊,把憂患意識放一邊,把個人收益剝奪就認為維繫公平,卻忽略資本利得的處理。

這種假象,在死神面前,是一戳就破的。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