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大流行對醫學界的打擊,不只目前,甚至是未來。「經濟學人」報道,新冠病毒肆虐以後,死後捐贈作解剖及教學用途的遺體,在英國出現短缺,令醫科生在手術檯前難以得到充足訓練,最終危及病人福祉。為了解決問題,當局想盡辦法,其中竟包括進口「大體老師」。
人們忌諱死亡,自然也沒想到要怎樣處理自己的遺體;社會缺乏教育,亦令遺屬對捐獻卻步。另一方面,解剖學對大體的嚴格要求,也使數目難以增加 —— 太瘦削而不足以解剖、太胖而超出解剖檯的重量限制、太高而令屍體超出檯面,以及傷口太大而令防腐液溢出,全都是被拒捐贈的原因。
加上 2004 年起英國收緊管制,除非死者生前已簽同意書,否則即使近親同意捐出,遺體也不獲接受,加劇短缺問題。當局遂從規定較為寬鬆、允許遺屬捐屍及使用無人認領屍體的美國「進口」,同時嘗試步向「自給自足」,包括在 2015 年成立了國立庫存中心,從國內外取得和儲存遺體。
不過,由於醫科生增加,對「老師」的需求亦見上升。單看醫學院購入的遺體數目,就已由 2005 年的 600 具,增至 2017 年的 1,300 具。供不應求,價格自然高企。現時在美國,一個頭顱約售 500 美元(約 3,880 港元),而即使僅買一隻腳,也要花上 350 美元(約 2,720 港元)。
疫症爆發令事情更為棘手,英國叫停遺體捐贈以免傳染,各間醫學院亦別有事忙。像是布萊頓薩塞克斯醫學院解剖學教授 Claire Smith,就要在一個停車場設立臨時停屍間,接收大約 400 名染疫死者,並和其他講師在課堂之間抽空「照料」。而所屬學系通常每年所需的 70 具遺體,現時仍差 30 具左右。
至於倫敦解剖辦公室、這個為首都及鄰近地區 7 間醫學院提供遺體的機構,一般每 3 個月就會接收及處理約 150 具遺體,但在去年 3 至 6 月不曾得一屍。 如今當地疫情放緩,捐贈安排開始恢復,「大體老師」依然嚴重不足,「英國醫學期刊」甚至將此形容為外科手術訓練的「危機」。
真要練刀的話,也不是毫無辦法,譬如利用 3D 電腦模擬,讓外科醫生也可受訓。惟在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校長 Neil Mortensen 眼中,這些方法好歸好,「卻始終不足以作為進階外科手術訓練」。部分國家沒這煩惱,卻也難讓英方效法,只因這些地方拿來練手的對象,至今仍是活生生的動物。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