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黃温庭 食說台灣 : vingljukuy 閔露貴 20210514


最近福熊滿有福氣的,昨天營養午餐加菜,「士文自然休閒農場」柳鶯鶯女士體諒教職員的辛苦,送來愛心,嘉惠大家的腸胃。這鍋湯的排灣語為vingljukuy(勉強音譯成「閔露貴」),我在原鄉工作十幾年,但品嚐次數屈指可數。
.
先前在「屏東本事」專欄介紹過kulus(地瓜簽湯),kulus是指刨絲動作,地瓜、芋頭、山藥變成這個簽的狀態也都是kulus。但如果地瓜變成塊狀,煮湯則改稱為vingljukuy,搭檔則換為野菜。
.
在士文部落採集到的版本,除了地瓜(用了金黃、橘色兩款)、山萵苣(samaq)之外,還加了南瓜、麵疙瘩與新鮮花生,料更多。
.
湯喝起來很清爽,主旋律是地瓜與南瓜合奏的清甜,野菜的微苦像是溫柔的襯底Double Bass,花生流瀉的尾韻宛如轉動的砂槌,展現了細微的層次感。
.
大社部落出身的同事表示這道菜在北排不常見,在倒是在台東賓茂外婆家吃過好幾回。除了煮湯、炒菜之外,老人家會煮單方當水喝,降降火氣。或者將南瓜切塊,以山萵苣當蓋子一起蒸。蒸熟後,撒上花生碎,拌著吃也頗美味。
.
到士文前村長家買早餐的時候,跟老闆娘聊天。我好奇的基本組成為何?如果不要那麼多種料,去掉其餘陪襯物之後,最後的核心剩下什麼?
.
她表示最少是地瓜塊跟山萵苣,而且「只能」用山萵苣,搖搖飯(pinuljacengan)中的野菜可以是山萵苣或龍葵(sameci)或昭和草(qaudriyudri),但的vingljukuy命定組合是地瓜跟山萵苣,老人家表示其他野菜配起來「怪怪的」。
.
山萵苣在野外極常見,分類上為菊科刺果菊屬,又稱鵝仔菜、鴨子食、苦馬菜、samaq(布農)、sama(阿美)、yahuw(泰雅)、batiw(賽夏)等。性質苦寒,可散結袪瘀,清熱解毒。春夏兩季是食用時節,其嫩苗、莖葉都可以利用。
.
在vingljukuy中,麵疙瘩提高了飽足感,而新鮮花生添加了香氣與滋味。至於南瓜、芋頭之類的,屬於個人自由與偏好。頂多加長豇豆果實(植物性蛋白質),但不能加肉類(迴避任何動物性蛋白質),那是使清淨世界混濁化的根源。
.
這湯的主旨在追求清爽,清甜,不加砂糖,微苦,不要明顯的鹹味,呈現蔬食自然的原味,是天人合一的具現化美學,是陰陽調和的媒介。
.
有句話說:「人生就是一個越活越寡的過程。」人到中年,過得越簡單越好!所以這樣「大人的味道」要上了年紀才能體會,小朋友希望加些砂糖變得更甜一點,年輕人希望更濃厚一些。老人家感嘆有時煮了,兒子、孫子也不見得愛喝,傳承好難!
.
這道菜不只是「粗食」,也是「旬食」,在炎熱的夏天裡,食慾不振,厭惡油膩,對肉類提不起興趣,此時喝上一碗,舒舒服服的。如山上拂過的清風,帝力於我何有哉,此湯有眞意,欲辨已忘言。

原文出處 黃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