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咖啡公義之本:自己製自己飲?


在發達城市的咖啡店,人們所喝的咖啡,產地往往遠在非洲、美洲等發展中地區,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卻通常難以負擔之。但據「經濟學人」報道,肯雅人現在已開始品嚐由該國咖啡豆沖製而成的花式咖啡,咖啡更成為當地人的身份象徵。

肯雅山(Mount Kenya)周圍的肥沃土地上,種有世界上最好的阿拉比卡豆(Arabica bean)。肯雅人過往偏愛喝茶,不過,當地持續擴大的中產階級,正投入品嚐咖啡的行列。而武肺疫情令港口陷入停滯,全球需求急降,出口量大減,更凸顯出本地市場有多重要。在肯雅西部地區 Sakami 經營房地產的 Gloria Gummerus 形容:「武肺令人大開眼界。」

其他咖啡生產國亦出現類似情況,除巴西及埃塞俄比亞人本就有品嚐咖啡的習慣外,許多國家亦已開始消耗本國生產的咖啡豆。國際咖啡組織(ICO)執行董事 José Sette 指出,目前世界上超過 30% 咖啡由生產國消耗,而 30 年前這個數字是 22%。

不少肯雅人會先嚐由廉價羅巴斯塔豆(Robusta bean)製成的即溶咖啡。然後,不甘於此的城市居民就會到咖啡店,在較時髦的環境中享受優質阿拉比卡咖啡。當地咖啡連鎖店 Java House 於 1999 年成立,如今已擴展至 70 多間分店;另一品牌 Spring Valley 亦緊隨其後。當地咖啡烘焙店 Dormans Coffee 職員形容,咖啡是一種「提高生活品質的」(Aspirational)飲品,「是時髦、西方的感覺」。

精品咖啡在肯雅雖被冠以高尚形象,但實際上該國大部分收成來自 60 萬小農,他們從咖啡中獲取的收入極為低廉。由合作企業、磨坊主及代理商組成的體系,令小農的利潤減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商品專家 El Mamoun Amrouk 估計,農民最終大約收得零售價的 6%,導致咖啡豆種植行業正在萎縮。FAO 估計,現時咖啡種植面積為 12 萬公頃,低於 1990 年代後期的近 18 萬公頃。農民轉向利潤更高的農作物,例如牛油果及夏威夷果仁,而開發商也在內羅比附近的土地作大規模投資。

國內需求有助扭轉現況,烘焙咖啡豆及沖泡咖啡,比出口咖啡豆更能創造就業機會。而對於肯雅農民來說,當地銷售可能更有利可圖,皆因在全球市場上,他們根本沒有議價能力。以拍賣形式出售農作物的內羅比咖啡交易所(NCE)負責人 Daniel Mbithi 表示:「擁有國內市場後,我們將有更大控制權。」

當地已出現一系列刺激本地需求的活動。公平貿易基金會就試過聘請年青人站在咖啡店旁宣傳肯雅咖啡;Dormans 贊助一年一度的咖啡師比賽;Spring Valley 東主 Ritesh Doshi 更將咖啡機帶到農田,讓種植者一試以其作物製成的飲品,以證明值得種植咖啡豆。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