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反軍國主義先鋒:日本戰前的傾向電影


文化藝術能夠感動人心,可以喚起極大的政治能量。於是,專制政權會千方百計審查作品,同時威迫利誘演藝界和文化界人士表忠。有藝術家會選擇憑良心而行,擇善固執,但有更多文化從業員會選擇委曲求全。在軍國主義的陰霾之下,二戰前的日本就曾有良心導演拍攝「傾向電影」(傾向映画),力陳社會不公。有導演捱過二戰,成為影史中的傳奇。

19 世紀中後期,日本經歷明治維新,推行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改革,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勝,一躍成為區域強國,並在一戰後以協約國身份擴張海外殖民地。踏入 20 年代,大正天皇在位時期,日本已發展出政黨政治和民主體制,史稱為「大正民主」。當時社會氣氛比較開明,電影文化也在當地普及起來,松竹株式會社和大正活映等大型電影公司相繼成立,加上本來的日活株式會社,每年均出產拍攝各式各樣電影。

然而,日本同時要面對不同社會危機,包括在 1923 年造成 14 萬人死亡的關東大地震。大正天皇在 1926 年駕崩,裕仁天皇繼位,日本也愈來愈動盪不安。1927 年昭和金融恐慌爆發,經濟瀕臨崩潰,與此同時軍隊勢力不斷擴張,內閣頻繁解散。在 20 年代末,日本有一班電影人就拍攝所謂的「傾向電影」,來回應種種社會不公問題。與同期一些左翼獨立電影不同,那些電影人乃是在電影公司之中尋找創作空間。

部分相關電影人當時已經甚具名氣,溝口健二是當時極為多產的導演,他在 1929 年製作的「都會交響樂」(都会交響楽),就被視為傾向電影的代表,不過他很多早期作品都已經失傳。除了溝口健二,有「時代劇之父」之稱的知名導演伊藤大輔,也在這場電影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著作有 1929 年的「斬人斬馬劍」(斬人斬馬剣);另外還有日活株式會社的內田吐夢,在同年作品「活的玩偶」(生ける人形),該電影更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佳。

早在 1925 年,大正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害怕新生的蘇聯會向當地輸出革命,加上韓國獨立運動愈趨浩大,於是通過「治安維持法」。到昭和時期,「特别高等警察」被賦予極大權力,打壓異見者。「傾向電影」就只能以含蓄的方式,狠批社會不公。例如「都會交響樂」講述一名年輕女子,在一位工人青年幫助下向富人報復;而「斬人斬馬劍」就講述平安時代,一位殘暴不仁的奉行官屢屢欺壓百姓,這時一個神秘人出現,協助平民大眾推翻暴政。

隨著 30 年代軍隊勢力進一步擴張,1932 年「五一五事件」中帝國海軍少壯派刺殺首相犬養毅,加上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基本上已經確立法西斯式軍國體制,同年「不穩文書臨時取締法」獲通過,內政部成立特別委員會審查媒體資訊,「傾向電影」基本上絕跡。1937 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推行「國家精神總動員」運動,宣傳「舉國一致」、「精忠報國」等思想,翌年頒佈相關訓令,並進一步統制媒體及文藝界別。1940 年,情報局設立,同時加強政治審查,加上戰事,令當時連正常的電影拍攝活動都變得十分困難。

至於「傾向電影」的導演,內田吐夢在 30 年代走上獨立電影路,並一度遠走中國東北,到戰後再拍攝大作,其中「宮本武藏」系列奠定他在日本影史的地位。伊藤大輔也在 30 年代離開大片商,先後與內田吐夢和溝口健二組成電影公司,繼續拍攝電影。溝口健二在戰爭期間被迫妥協,為軍政府拍攝電影「元祿忠臣蔵」,軍政府本想拍攝一齣激勵士氣的武士片,但完成品變成長達 200 分鐘的故事,要分上下兩集,而且被指過分嚴肅,最後票房非常慘淡。

而溝口健二在戰後重新拍攝多部寫實主義巨作,捕捉女性在大時代下的悲慘命運,作品備受法國電影界推崇,是法國新浪潮的重要啟蒙者,令他被很多電影人評為歷史最佳導演之一。溝口健二先後憑 1952 年的「西鶴一代女」、1953 年的「雨月物語」、1954 年的「山椒大夫」,三度獲得威尼斯銀獅獎,其中「雨月物語」多次被選為史上百大電影。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