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傳香港城市大學有意改名,「南洋大學」和「華南大學」同樣是熱門,惹起學生與校友爭論。暫未知建議有何依據,但新加坡也確曾有一所南洋大學,創建於 1955 年,為世界唯一海外華文大學,對新馬華人文化承傳貢獻良多,但多年來也被指控為共產主義溫床,最終在 41 年前被李光耀殺校。
在南洋大學建校以前,新馬華文中學學生畢業後,大多會轉到中國接受高等教育。但隨著 1948 年馬來亞共產黨發起武裝鬥爭,英國殖民政府宣佈啟動緊急狀態,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49 年成立,同樣促使政府阻截當地人與中國大陸聯繫,中斷了華文中學的師資來源,又令華人學生升學無門。
與此同時,殖民政府建立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期望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統一當地教育制度,非英語學校則得不到任何資助。富商陳六使與其他華人領袖擔心華人文化身份消亡,於是萌起籌辦華文大學的構思。
林語堂:共產黨毀了南大
林語堂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作為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在 1950 年首先提議辦學,1953 年正式提出計劃,首先捐出 500 萬元,旋即得到馬來亞華人響應,認捐者來自各行各業,甚至有的士司機、小販、三輪車夫等,福建會館又捐出新加坡裕廊西 2 平方公里土地建校。
然而,殖民政府拒絕批出建校許可,擔心共產黨乘機滲透。辦校團體於是改以「南洋大學有限公司」(Nanyang University Limited)註冊,同年舉行奠基校舍儀式,建立中國以外首間華文大學,並請來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擔當首任校長,但林語堂上任不夠半年便不歡而散。
在董事會看來,問題在於林語堂要求薪金太高,陳六使還自掏腰包支付其離職費用,更有指控林窮奢極侈,要求豪華校長府邸。不過,林語堂離職返美後,卻發表「共匪是怎樣毀了南洋大學的」一文,透露與辦學團體有嚴重意識形態分歧 —— 一方以反共為使命,另一方以捍衛華人身份為己任。
林語堂在文中大談建設自由大學的願景,可遏止共產黨滲透東南亞,但遭懷疑共產黨控制的小報攻擊;他又指責共產黨滲透新馬華人社群,陳六使又是牆頭草,對中共威脅毫無戒心,公然慶祝中共勝利;他更懷疑中共從中作梗,以致他要被迫辭職。
文革為學生注入革命狂熱
誰是誰非,至今眾說紛紜,即使南大順利開幕,其受共產黨滲透的指控依然不絕。1956 年南洋大學正式開學,時任新加坡教育部長周瑞麒便宣告,不會承認南大頒發的學位。雖然後來大學地位得到承認,但學位始終不被認可,以致南大學生與政府頻頻衝突,軍警多次闖入校園逮捕激進左翼學生。
1963 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加入新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贏得州選舉上台,翌日便指控陳六使支持馬共,威脅新加坡和平穩定,並褫奪其公民權利。1964 年過千名軍警闖入校園,聲稱要「瓦解共產黨對南大的控制」,逮捕 52 名被指從事「共產主義顛覆活動」的左翼學生、開除約 100 名學生學席,南大最終不敵政府壓力,同意重組大學。
縱然有批評李光耀捏造罪名,但當時左派的威脅卻相當實在,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歷史學家程映虹引述,1969 年新加坡有雜誌調查大學生閱讀習慣,發現孫中山、李光耀、甘迺迪和毛澤東皆名列前茅,結果竟惹來署名「一群學生」的讀者投訴,稱雜誌把毛澤東與其餘三人並列是「極盡侮辱的能事」,批編輯為「躲在臭糞堆裡的學痞文棍」,多少反映部分華校學生受中共影響之深。
當時華校學生既會直接閱讀左派出版物,又由於競爭優勢不及英語學校學生,以致愈加憤世嫉俗,變相增強「造反」精神,為左派帶來源源不絕的新血。為杜絕後患,李光耀在 1970 年代把英語定為第一語言,以斷絕中共的政治宣傳效力,結果華文教育進一步沒落,南洋大學學生也持續減少,教學質素亦被指每況愈下。
最終南大逃不過殺校命運,1980 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併,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南大原址則成立「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1991 年升格為大學。
辦學 25 年的南大孕育近 12,000 名畢業生,他們對母校的最終命運耿耿於懷。雖然曾經有呼聲要求南洋理工大學復名為南洋大學,但有校友反對,認為南洋理工沒有捍衛華人文化的精神,復名也是名不正、言不順,不知他們又對香港城市大學改名「南洋大學」有何意見?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