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是小白獅王嗎??手塚治虫與迪士尼的關係
雖然本社一直認為 手塚治虫先生 1965年『小白獅王(ジャングル大帝)』才是真正的原創,但是 迪士尼 則一直認定 1994年”獅子王”的雷同是巧合,
就讓我們來回顧 小白獅王和獅子王 – 看看他們有多麼的相似吧 !?
手塚治虫先生 1965年『小白獅王(ジャングル大帝)』是以 白獅子雷奧(英文版則稱金巴Kimba)為中心,描述其一家三代與 叢林間,人類們 遭遇的大河電視劇物語。
所以格局較大描繪的情節更廣,範圍就更大了。
原文出處 雷神動畫坊
以下另有詳細解說~文字出處 : Jenny : 當迪士尼遇上日本動畫──【獅子王】與【小白獅王】20050503
獅子,是勇氣與力量的象徵。莊嚴沉靜的王者,登高一吼,萬物莫不屈服其威猛。《納尼亞傳奇》的獅王亞斯藍,吼聲足以令敵人喪膽;而迪士尼【獅子王】(The Lion King)的吼聲,締造了另一個不朽傳奇。
說起迪士尼的獅子,【獅子王】絕對是不可遺漏的項目。
該片於1994年推出時便橫掃全球,在美國一年便有直逼3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佳績。多項獎項提名和獲獎先不多說,動人的劇情和出色的音樂不但使【獅子王】成為2003年前最成功的迪士尼動畫片,也寫下了傳統手繪動畫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
不過,樹大也會招風,隨著【獅子王】竄紅,爭議也緊接而至,甚至出現了另一隻獅子要來一決雌雄。但這次可不同於電影中叔姪間的王位爭奪戰了,對手是來自日本的獅子,手塚治虫的【小白獅王】(Kimba the White Lion,原名【森林大帝】/ジャングル大帝)。
手塚治虫和【小白獅王】的大名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吧!手塚治虫是日本的漫畫家、動畫家、製片人和醫學博士,一生創作漫畫約400冊。
其多產創作、開創性的技術和革新的風格流派為他贏得「漫畫之父」和「漫畫之神」的稱號。他也是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之一。
1950年至1954年間,《小白獅王》漫畫連載出版,內容敘述一隻名叫金巴(Kimba)的小白獅子在父親遭殺害後遠離家園,後來輾轉流落到人類社會並被人類的家庭收養。
繼承了父親英勇性格的金巴體認到人類文明的優勢後,以重整家園和維護動物與人類之間和平的決心再度回到故鄉。
經過種種磨難之後,金巴從一隻小獅子成長為百獸擁戴的王者,最終承襲父親的精神登上了王位。此作是手塚治虫的代表作之一,在改編成動畫連續劇於1965年透過電視首播後便享譽全球,風行地區還包括美國、澳洲、歐洲和中東。
而【獅子王】是迪士尼第一部故事為原創而非改編既有作品的動畫電影,靈感來自於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但上映不久,觀眾便發現片中的細節元素和【小白獅王】有諸多雷同處,從而引發了【獅子王】電影有抄襲之嫌的話題,美國與日本兩大動畫業看來勢必有一場主權之爭。
有多數媒體記者和影迷觀賞【獅子王】時發現故事中的角色和情境類似於【小白獅王】。雖然兩者劇本不同,卻有為數不少明顯相似的藝術手法,包括某些場景似乎是從【小白獅王】移植過來的。
迪士尼聲稱這些相似之處都純屬巧合,不過在【獅子王】中為成年辛巴配音的馬修柏德利(Matthew Broderick)曾坦言當他受委託擔任辛巴的配音員時,他本來相信他參與的其實是【小白獅王】的重拍版本。
「我以為他是金巴,就是我小時候一部卡通裡的白獅子。」
柏德利表示:「所以我一直告訴大家我就要扮演金巴了。我對這件事真的毫不知情,不過我也沒那麼在乎。」
其實迪士尼和手塚治虫的交集可追溯至比電影更早好幾十年。
手塚治虫在1964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和華特迪士尼見了面,迪士尼還表示希望能製作什麼媲美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Astro Boy/鉄腕アトム),手塚治虫之後要求將迪士尼的【小鹿斑比】(Bambi)改編成漫畫給日本讀者並得到許可。
近代的【小白獅王】電視系列影集在開拍時,迪士尼的動畫師就已被僱用來訓練手塚治虫的員工用色。
據說有計畫拍攝【小白獅王】動畫電影,但後來取消了。有了這以上種種,迪士尼的巧合之說自然無法被接受,此事也引起美日兩地不少觀眾反感。
引起這場風波的到底有哪些因素,可以從主角的名字看起。
注意到了嗎?“Kimba”、“Simba”,居然只差一個字母吔!這裡先補充一下,原版【小白獅王】主角名不是“金巴”而是“雷歐”(Leo,拉丁文的“獅子”)。
當年【小白獅王】配上英語發音透過國家廣播公司(NBC)在美國播出時,很多角色因名字太日式或與性格不符而改了名。而電視台覺得主角原名沒新意,曾經決定使用非洲土話史瓦希里語(Swahili)中意思為“獅子”的“Simba”作為主角的名字。
但是後來又認為名字必須要獨一無二並能受到版權保障以免被他人利用,這時有個廣告組的成員以自己女兒的名字Kimberly為發想,提出了“Kimba”這個名字才解決問題。
【獅子王】主角用的是【小白獅王】的棄名嗎?除此之外最引人詬病的就是劇情元素了,以下就將兩者的相似處做個對照:
各種單獨場景的成分和攝影角度幾乎是相同的,許多【小白獅王】的角色在【獅子王】中也有相似的個體。例如辛巴對比於金巴、木法沙對比於金巴之父邦加、反派、反派跟班、狒狒還有其他角色也可做類似的對照。
另外兩者的故事:
1.英明的獅王死於非命,年輕的王子被迫離鄉背井。
2.王子歸鄉,卻發現王位已被年長且殘忍的獅子占據。【小白獅王】的大壞蛋是獨眼;【獅子王】的大壞蛋一隻眼睛上有道疤。
3.年老的狒狒成為王子的導師。
4.兩個主角望向天空時,在雲層中看到了父親的影像。
5.皆出現突出岩石上獅子的英姿。
而且【獅子王】早期的電影藝術設計也有出現一隻白獅子。但迪士尼還是堅持他們的官方立場,聲明這些都只是巧合,構想就是來自於《聖經》中約瑟與摩西的故事和莎翁名劇《哈姆雷特》,而且他們之前對【小白獅王】根本沒印象。
好萊塢戲劇顧問 Christopher Vogler在其著作《作家之路》(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就有說明他如何建議迪士尼透過納入《哈姆雷特》的概念進而發展成【獅子王】的劇情。
還有人發現故事的情節也很類似西非的史詩故事〈Sundiata〉,描述的也是流落在外的君主回國後推翻政敵重掌政權,在百姓的擁戴下建立帝國的民族傳說。
當【獅子王】在日本上映,那些有抄襲【小白獅王】嫌疑的相似畫面引起了軒然大波,激怒了許多製片人。有1100多名日本動漫畫家和影迷在請願書上連署,要求迪士尼承認手塚治虫對這部電影的貢獻。
迪士尼拒絕讓步,參與製作的動畫師也否認手塚治虫對電影的影響。手塚治虫工作室(Tezuka Productions/手塚プロダクション)的總經理清水義裕則駁斥迪士尼曾付封口費給工作室的謠言,並解釋他們之所以拒絕內部的提告建議是因為:「我們是又小又弱的公司,不管怎樣那也不值得…迪士尼的律師是排名世界前二十名的。」
不只日本不高興,美國也有動畫師和製片人忿忿不平。
其中著名動畫導演和編劇Fred Ladd也和其他人主張【獅子王】是出自【小白獅王】,而迪士尼不給【小白獅王】的創作者或生產者分功的行為使得長期擔任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成員的Fred Ladd大為光火,「我真不懂他們怎麼能把這稱為巧合。」
他說製作【小白獅王】動畫的蟲製作公司(Mushi Production/虫プロダクション)拒絕控告迪士尼是因為董事長松谷孝征相信以手塚治虫對華特迪士尼的深切敬意他也不會願意提出告訴。
「他們不是那種愛打官司的人,」
Fred Ladd如此說道,「他們只是讓事情過去。」
雖然整起事件沒有鬧上法院,但還是餘波盪漾,【獅子王】的迪士尼動畫第一部原創故事頭銜也因此受到質疑。
這場爭論已被美國多數全國性報刊引用,連2007年6月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 的報導也提及這個問題;甚至被拿來當作惡搞的題材揶揄一番。
美國知名電視劇【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1995年的節目中有個橋段是【獅子王】的木法沙告訴麗莎‧辛普森(Lisa Simpson):「你必須為我的死復仇,金巴…呃,我是說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