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KANO】


寫本篇影評的背景故事:
熊熊寫影評從來沒有所謂的被審檢這回事,但這篇有,當時那位跟她一起主持電台廣播節目的黎姓女主持人,在看了電影之後,竟然要求我寫完影評先給她看一遍,我當然沒在鳥她,等到張貼出去之後,又被UDN部落格轉載成為他們網站的熱門首選文章,然後再來就是熊熊在UDN文章下面超多的被謾罵的不堪的留言,甚至於有影視的從業人員對我做人身攻擊,這些讓我始料未及的反應,讓一向人人好的熊熊大為吃驚,不過,很多知道一點台灣史的人對我的批評,也讓我對研究台灣史多了一分的心思與興趣,說這篇文章造成的前後影響,影響到我後來全心投入台灣史研究也不為過,熊熊就是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我不後悔寫過這篇文字上內容裡可能充滿黨國思慮的東西,這也是黨國教育活生生在你我身上的證明!真要說,我是非常非常感謝當初對我做人身攻擊的那些不理性的人,現在如果要談台灣史,我相信我絕對有那種實力,哈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台灣加油!

以下就是當初文字一字未改

===========================

寫影評是影評人的責任,也是他的道德,但寫【KANO】讓我心情異常的複雜而沉重,除了他題材是被台灣人視為國球的棒球之外,再來是由掀起國片新奇蹟的台灣票房名導魏德聖所監製(他也掛名導演與編劇的一員),自然全台上下不敢怠慢,魏德聖每次的作品都引起話題,也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但電影延伸的問題也相當多。

【KANO】上映不到幾天的時間,就有非常兩極化的看法:
【林明正】臉書
【RYAN】部落格
【小肉球的部落格】

有對電影的期許,也有對電影的質疑,兩端的看法,也普遍在其他台灣議題上,台灣人、台灣事很多都可以吵,台灣四面環海,經歷過不同的政權統治,認同一直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一門功課,譬如:這些年官方對日本統治時期的態度從「日據」到「日治」,遣詞用字完全視主政者對歷史的修改,這也讓人錯亂而無所適從,「日據」絕不等同「日治」,去除掉殖民者的侵略性,及合理化日本對殖民地行使的舉措,輕輕鬆鬆就在一字之差裡達到,究竟台灣應該要仇日還是擁日,台灣對日本莫名的鄉愁,對日本的情結,【KANO】讓這筆帳催化的更加激烈。

【KANO】上映再一次激起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情,很多人在影廳戲院中痛哭流涕,但也有不少人在觀影畢大罵爛片。

本事裡如是寫著:1929年,在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誕生了一支由漢民族、大和民族以及原住民族組成的嘉農隊。【嘉農】是片名大膽使用了一個日文【KANO】的由來。電影也基於寫實使用了近百分之九十篇幅的日文發音去表現,中間穿插幾句台客語之外,所謂的【中文】,就只出現在電影字幕與片尾曲不到數句由台灣歌手演唱的歌詞當中,三個多小時的日語洗腦下,聽到最後寥寥幾句的中文,會突然從看日本電影的錯覺中清醒過來。這個感覺其實從一開始就有,片頭是嘉農隊甲子園戰役的手下敗將,「札幌商業野球隊」隊長錠者博美,在被派至菲律賓戰爭途中來到嘉義,最後於片尾嘉農隊球場的巡禮中完成。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電影標榜着真實故事改編,但他的危險在於橫切了嘉農隊史上的一段,而沒有交代事件前後,日本政府正因為1930年霧社事件,必須藉由創造族群融合的樣板,以及不得不改變方式統治殖民地的土地人民,以達到他們能更大的獲取自身利益的背景。同時間參與該次比賽的隊伍照電影中敘述還有滿州、朝鮮……等等被殖民地的隊伍。

【「日治」亞洲各國的時間表參考:】
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
大連日佔時期(1905年-1945年)
樺太日佔時期(1905年-1946年)
朝鮮日治時期(1910年-1945年)
青島日佔時期(1914年-1922年)
越南日佔時期(1940年-1945年)
香港日佔時期(1941年-1945年)
馬來西亞日據時期(1941年-1945年)
緬甸日佔時期(1942年-1945年)
新加坡日佔時期(1942年-1945年)
印尼日據時期(1942年-1945年)
柬埔寨日佔時期(1941年-1945年)

你可以看到台灣是被「治」的最久的一地,也應該是被「治」的最成功的一地,台灣的日本情結,比起其他被統治過的亞洲各國,的確是相當嚴重。日本人究竟如何在二戰期間如何步步的建立起其日據、日治、日佔版圖(或是反應最激烈的韓國人眼中的「日帝強佔期、倭政時代、日帝暗黑期」),影友有興趣可自行查閱相關文字,應該可以看到很多。

所以不是只有台灣在當時被「日治」,或是因為日本改變殖民地政策而獲得生養,【節錄之原文出處】1919年韓國曾發動三一獨立運動,遭到日本鎮壓,200萬人參與了遊行,韓國方面的報告,近四萬七千人被逮捕,7509人被殺,15961人受傷;日本方面報告,8437人被捕,553人死亡,1409人受傷。之後文人政府替代軍事政府,容許有限出版,1924年成立京城帝國大學,日本在朝鮮修建鐵路、醫院、學校等,小學從100所上升到1943年的4271所。人口從1910年的1313萬人發展到1942年的2553萬人。朝鮮人識字率1910年為10%,1936年上升到65%。朝鮮的白丁、賤民身份被取消。2000多萬的朝鮮人是一大人力資源,1943年起,日本開始向朝鮮徵兵。另許多朝鮮勞工被派到日本、庫頁島及東南亞從事勞力工作,許多人至今仍然留在日本和庫頁島。日本還在朝鮮徵調大量慰安婦(台灣也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朝鮮志願兵加入了中國、美國及蘇聯的軍隊,參與了在中國及太平洋的對日戰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則在1945年2月正式向日本和德國宣戰。

還有我不相信當時連一個會講中國話的人都沒有,三個多小時的片長裡,導演連安排一個講中文的人都不願意,這非常奇怪,我很想請問美術組,「札幌商業野球隊」隊長錠者博美經過嘉義民主聖地噴水池時,為何又掛滿了書寫的俊秀飄逸的中國字標語,而一個日文標語都沒有,沒有講中國話的人但卻到處有中國字,這不奇怪嗎?

而目前網路上大家津津樂道的木瓜種植法意像,其實才是真正讓我落淚的片段(日本一直到現在仍然種不出如台灣的木瓜),電影裡一位日本老師對著兩位台灣球員述說他如何改良,是在木株根部釘下一隻大鐵釘,木瓜樹為了求生存會努力的結出壘壘美果,旁邊實驗性的無鐵釘木瓜樹則基於同類的感染也自然結出大木瓜,這不正是殺一儆百,其他人自然乖乖就範的意像嗎?而劇中明顯是添加的情節部份:那名一開始視嘉農裡面的原住民為野蠻人的記者,到最後臣服於嘉農的英勇表現,以及前面所說片頭尾的札幌隊長,這些極為重要打動人心的人物情節。

這些意有所指的意像,在電影裡隨手俯拾即有,舉例來說:片尾電影中有取甲子園黑土回台灣的動作,先前教練才在一群球員初入甲子園球場前訓斥他們土都一樣,家裡也有,那幹嘛在片尾來這套。這種宛如認土為祖的細膩,是隱藏在電影裡能打動人心之處,這跟你信仰日本宗教必須回到所謂總本山取回一份代表該宗教信物回來供養,以及不分種族都必須以日文唱題,這招數是如出一轍,神佛如果因為你使用不同語言發音就聽不懂,無法圓滿你的祈禱,那這神佛也未免太遜了。所以如果平等共存融合一族,那麻煩再補拍一段日籍教練到甲子園第一個動作,是把台灣帶去的土倒在日本土地上!謝謝!

這也跟電影宣傳標榜的大融合不同,三族融合最終是歸於一族,叫日本族,並不是有新民族的誕生,這是觀影時必須要小心之處,這也不是後來有很多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返回認同出生地台灣就叫愛台灣,他們認同的是過去的台灣,並不是現代的台灣,是TMD的我們日本統治底下的台灣,如果有日本人認同現代台灣,那八成是在擦口水,恨說為何台灣這塊寶島不是日本的!!呵呵!!如果有人因為看到日本人認同,就跟著認同日本,這是認同的大危機。我寧願相信編劇是改編自真人真事,那一瓶土真的出現過在嘉農返台的船上,而且是出自於球員的自願,而且這瓶土還代表當時全台灣人民的自由意志,那1895台灣剛被日本接管的時候,台灣當時的列祖列宗是在抗衡什麼鬼,應該是列隊歡迎日本天皇寶駕光臨,台灣人民五體投地。

在經過前兩部電影後,大場面的製作對魏德聖團隊來說,已經駕輕就熟,在三立新聞台的特別報導中可以看到他們大手筆搭建比賽主場:甲子園球場的過程是非常過癮的,你會驚訝於國片也有能力製作媲美好萊塢等級的大型作品的興奮,特效比起賽德克的確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至少這次他們懂得藏拙,最後跨國的特效團隊如何分配製作,我個人也頗為好奇。但三立新聞台接著報導八田與一像是台灣人的民族英雄一樣,1942年在美帝的魚雷攻擊之下身亡,妻子聞後也投身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自殺去世,淒美浪漫,為何會留下八個孩子置之不理,我想跟她們已經視台灣為她們家很有關係。

不知道認同電影三族共融的人,可以接受現在台灣不只三族共存的事實嗎?

剛寫完這段,新聞隨手GOOGLE一下「八田與一」就有出現藍綠不同屬性媒體完全不同的報導:

自由時報:拉倒孫文銅像 公投盟:八田與一才是英雄
公投護台灣聯盟昨下午動員2百多人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拉倒孫文銅像,引發譁然。今上午80多人再度齊聚台南烏山頭水庫,因旁放有八田與一銅像,讓警察關注、動員近百名警力維護;不過他們僅在現場喊口號、為八田與一獻花,一名聯盟成員稱讚八田與一:「他才是台灣英雄」。公投護台灣聯盟昨下午動員2百多人到湯德章紀念公園,比照伊拉克強權領導人海珊銅像被人民拉倒的模式,聯盟成員用尼龍繩套在孫文銅像頸部,不到1分鐘內,10人合力把銅像拉下,聯盟總召蔡丁貴因此被依涉毀損公物罪移送法辦,調查後晚間被飭回。蘋果日報報導,公投護台灣聯盟成員近80多人,今天上午近9時前往台南烏山頭水庫,參拜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因水庫管理處旁又有八田與一銅像,引起警方關切、動員近百名警力保護銅像,不過獨派人士除呼喊口號,並無激烈行動,僅向八田與一獻花。一名參與活動的聯盟成員說,八田與一為台灣奉獻很多,還興建水庫灌溉嘉南平原,他才是台灣英雄,所以才到此獻花;反觀國父孫中山,曾在課本中讀到,但事實上他只對中國有貢獻,台灣人對他很陌生。

中國時報 胡文琦/文史工作者:熱門話題-八田絕不是「台灣英雄」
媒體報導,公投護台灣聯盟日前動員2百多人到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拉倒園中豎立的孫文銅像。日昨又再度齊聚台南的烏山頭水庫,引發警察關注動員近百名警力維護;據悉,聯盟成員僅在現場呼喊口號並向日人八田與一獻花,現場成員還盛讚八田與一「他才是台灣英雄」。一名參與活動的聯盟成員表示,八田與一為台灣貢獻很多,還興建水庫灌溉嘉南平原,他才是真正的台灣英雄,所以才會到此獻花;反觀孫中山先生,只在教科書的歷史課本中讀到,但事實上孫中山只對中國有貢獻,台灣人民對其很陌生云云。坦白說,這群所謂公投護台灣聯盟成員,如果不是台灣俗諺所說的「認賊做老爸」,就只能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形容了。沒錯,八田對台灣的發展確實「有其貢獻」,但不容否認的歷史真相是,他是代表當時的殖民侵略政府「做事」,甚至可以說他的「貢獻」有極大部分,絕對有利於當時日本政府亟需控制台灣,換言之,他的貢獻也一定程度的發揮了「維穩」台灣民族情緒抒發的功能。此外,聯盟成員所言對孫中山先生「很陌生、只對『中國』有貢獻」的說法,那是他們的「言論自由」,但要真誠提醒他們的是,歷史真相就是歷史真相,對犯罪加害者產生情感,甚至還反過來協助他們「認證」,絕對是走回頭路,並不利台灣人自己想「當家作主」。我們當然認同八田對台灣的農業發展有所貢獻,但他絕稱不上是「台灣『英雄』」。

有人講過,中國人的歷史的悲劇來自於爭做皇帝,而且最厲害的戲碼就是兄弟鬩牆,這一點台灣人倒是蠻中國化的。呵呵!

再來又是選舉到了,大家應該會被媒體繼續轟炸吧!我只能說台灣人很愛吵!!

在構思本篇文章時想到一個比喻,對於人對於戰爭:獅群新領導者公獅,在打贏對手接管母獅群時,會咬死前一位領導者所交配生下的幼獅,以確保自己種族的純淨,就這點來看,人的好戰與暴力之於動物,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請不要忘記戰爭的可怕本質,而不要只看到他被包裝過的和平。